凝聚正能量 创造新成绩 ——“4·25”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救出被埋群众280名,转移安置群众19188人,挽救群众财产损失500多万元;30多把钥匙,30多份重托;21名留守官兵,21封遗书……”90后公安边防战士张家晔深情地宣讲,拉开了“4·25”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序幕。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安排,自治区“4·25”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日喀则工业园区受灾群众安置点举行全区首场报告会。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团长丁勇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形成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抗震救灾局面。广大基层党组织、双联户、驻村驻寺干部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经受住了考验,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事迹,形成了‘三有四不怕’的抗震救灾精神,蕴含着强大的正能量,对于鼓舞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中国梦’、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加报告团的13名同志,从不同侧面反映和印证了抗震救灾精神,通过他们把先进事迹介绍给广大群众,对于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日喀则市“四大班子”的党员干部、日喀则军分区官兵、公安民警、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共1000多名听众,认真聆听先进事迹报告。听到精彩感人处,许多听众眼含泪花,一阵阵掌声不断爆发。
“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对报告团每位英雄的事迹感同身受。这些先进事迹,促使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激励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创造出新的更大成绩。”
樟木镇人民医院医生拉巴扎西一边鼓掌一边跟记者说。
拉巴扎西介绍,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樟木镇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坚守岗位,尽心为每一名受伤群众治疗。转移到桑珠孜安置点后,樟木镇人民医院也在这里“安家落户”,继续为受灾群众服务。
坐在听众席的张元富,是日喀则军分区的一名解放军战士。才当兵一年的他,地震第二天就奔赴灾区,每天搬运物资、搭建帐篷、巡逻、帮群众看守财产,一待就是12天。物资大转运开始,他又每天待在桑珠孜安置点,帮助群众卸运物资。
张元富告诉记者:“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我们贵州只有轻微震感。这次在灾区一线,每天在余震中,在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中,许多事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英雄事迹将激励我积极践行‘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和、‘三有四不怕’的抗震救灾精神,练好本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82岁的罗布卓玛是报告会现场最特殊的一位听众。老人坐在轮椅上,是家人推着过来听报告的。从樟木镇转移时,公安民警和部队官兵来了好几个人抬老人上车。地震前,家里7口人都住在樟木镇,靠收房租过日子。转移到桑珠孜区安置点后,吃住喝都由政府负责,还安排老人的儿子进行驾驶培训。
老人激动地向记者说:“虽然我不能全听懂,但有旁边年轻人解释,再加上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所以感触特别深。旧西藏,在灾害面前,老百姓只能自生自灭。这次地震,党和政府不仅帮助我们转移安置、解决吃住,还帮助找工作。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