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公车削减额度居首

2015-07-28 08:57: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公车削减额度居首

  文章导读: 7月17日,中央各部门的2014年决算与“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公务用车、公款接待)决算数据集体“亮相”,集中向社会公开。

  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

  【宏观·政策】中央部门“三公”经费5年减少35.9亿

  2014年比2010年下降逾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7月17日,中央各部门的2014年决算与“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公务用车、公款接待)决算数据集体“亮相”,集中向社会公开。无论从公开的范围还是力度,都超过以往,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首次披露。“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是本届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承诺。那么,2014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比上年下降了多少?5年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总体下降情况怎样?《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自2010年来5年“三公”经费数据,并与此前各年进行对比,邀请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进行解读。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连续5年下降

  在财政部6月29日公布《关于201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之后,逾95家中央各部门7月17日晒出其2014年决算“账单”。这与我国《预算法》规定的“在批复后二十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相吻合。在这份账单中,民众最为关注的依然是作为专题被单独列出的“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历年的决算数据进行的统计发现(见表1),2014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比上年减少12.74亿元,下降17.81%。

  这已经是中央部门连续第五年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根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统计,自2010年开始,5年来,中央部门共压缩“三公”经费支出35.9亿,与2010年支出94.7亿元相比,2014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减少了一半以上。而且5年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逐年递减。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三公”经费支出之所以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主要是制度建设的原因。“我国关于‘三公’经费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而且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执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10年,“三公”经费账单作为专题首次公开,随后,每年的中央决算报告,都会将“三公”经费单独列出,2014年,已经是第五次公开。

  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2011年7月,在舆论高度关注和公众热切期盼中,一直蒙着“神秘面纱”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首度向社会公开,90多家中央部门公开了2010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与2010年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持续时间较长相比,之后的每一年,各中央部门都会集中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 “之所以专门将‘三公’经费作为专题单独列出来公开,主要是回应社会关切。”白景明表示。

  “三公”经费2012年削减额度最大

  对比5年来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其中支出削减额度最大的是2012年,共减少19.39亿元,成为5年中削减额度最多的年份。

  这并不意外。这一年的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的出台改变着中国。

  “八项规定”在白景明看来,涉及面广、制度力度巨大,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定决心。

  “现在很多公务支出改革都是根据‘八项规定’制定的,制度严了很多,而且必须落实。”白景明说。

  中共十八大后,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再强调节俭,中央高层率先垂范。从压缩会议、精简文件、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大力整治“车轮上的铺张”、“会所中的歪风”、干部慵懒散漫等突出问题,“以严以细立威”的一系列新规制度效力传递到中国的“末梢神经”。

  2013年是“八项规定”贯彻执行的第一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约70.15亿元,比2012年实际支出减少4.1亿元。

  2014年是“八项规定”贯彻执行的第二年,削减势头更猛。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约58.8亿元,比2013年实际支出减少11.35亿元,仅次于2012年的削减支出。

  2014年各部门的决算报告,已经展现了“三公”经费大规模削减的实际效果。如此大的削减幅度,今后是否还有削减空间?

  白景明认为,从完善制度角度,有令必行,应该压缩;但是“三公”支出受到很多因素决定,也有可能出现波动。“同样是养一辆车,油价变了成本肯定不一样。因公临时出国也是一样,国际上消费价格涨了我们也控制不了,肯定要动态调整标准。但是压缩空间主要是靠制度,我们的制度取向是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

  削减是大势所趋。可以肯定的是,2015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将进一步压缩。据财政部数据,2015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63.16亿元,比2014年年初预算减少8.35亿元,下降逾11%。

  连续5年公车相关费用占比过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显示,5年来,“三公”经费之一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由2010年的61.69亿元降至2014年的35.99亿元,削减了25.7亿元,削减额度居三项之首。

  5年公开的“三公”经费中,前4年每年的支出总数据分别为94.70亿元、93.64亿元、74.25亿元、70.15亿元。在这些数据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占比均超过一半。2010年,该项费用占总费用的65.14%,2011年该比例略降为63.16%。在2012年决算支出中,公车费用比例下降比较明显,至54.74%,但在2013年中比例又有所上升,为59.81%,2014年上升得更多,达到61.2%。

  “相比之下,出国经费和公务接待费(在平时支出中所占)的频次低,公车支出是常态化。”白景明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出国经费不降反增。统计显示,2010年的出国经费是17.73亿元,2011年为19.77亿元,2012年为19.45亿元。

  “这个很正常。”白景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外交等诸多方面越来越突出,这就会体现在花钱上,“比如财政部的出国预算越来越高,说明财政外交越来越广,我们不能绝对地看待出国经费数据的增加,应该看为什么出国,因为很多事是必须做的,这跟政府职能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公”经费决算数没必要经过审计后再公开

  记者注意到,在已经公布的部门中,有近九成部门花在“三公”上的资金并没有出现超支现象。

  “因为无预算不能支出,有预算不能突破预算,当然预算有一定的调整权,但是可以看出我们的制度取向是控制‘三公’,严格控制不能超出预算。”白景明说。

  但是,6月底,审计署公布了46个中央部门、单位201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三公”经费的问题仍突出。公开资料显示,这些中央单位审计查出的“问题金额”超过142亿元,超过七成单位“三公”经费存在问题。

  而目前中央单位公布的“三公”经费的决算执行数并没有经过审计。公布前是否需要审计?“公布前没必要进行审计,因为《预算法》要求所有预、决算都要公开,不能说非得审计完了再公开。审计是审计,公开是公开,按照法律要求该公开就公开,跟审计是两码事。”白景明说。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