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藏,助雪域高原固本强基
■本报记者 李茂君
八月藏地,风清日灿。
傍晚时分,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常务副书记方闯烈等“八兄弟”相继“收工回营”,灰土一身边打自助餐边哼小调,为了今年的建设项目,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活”;同样忙碌的还有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作为全县“一把手”,一有空闲他便到建设中的赤玛勒旅游观光园区坐镇指挥,希冀这座承载拉孜旅游升级的项目早日建成;在江孜,一家生态餐厅内,藏族同胞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他们的“品质生活”让浦东援藏干部们“乐在眼里,甜在心里”……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新方略,较以往增加了“富民兴藏”。
为了责权利更加明晰,上海从第七批开始实行“一区对一县”包县制的援藏模式,各区按照“中央要求、当地需求、上海所能”的原则,积极开展产业援藏,对日喀则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区、文化旅游强区及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了“上海力量”。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日喀则萨迦、拉孜、定日、亚东和江孜等上海援藏五县,见证了第七批援藏干部们“富民兴藏”的智慧和努力。
立足实际树根本
日喀则市委副书记、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戴晶斌说,努力提升受援五县的自我发展能力,把产业援藏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援藏作为对口支援重点,培育援藏项目的“造血”功能,才能不断夯实“富民兴藏”的发展基础。
上海援藏干部调研发现,西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旅游,最大的优势也是文化旅游,从“靠天吃饭”向“吃文化旅游饭”转变是“富民兴藏”的最大支撑。
当下正值旅游旺季,进出珠峰旅游的车辆络绎不绝驰骋在曲宗公路的柏油路面上,两个月前,这里还是泥泞不平的“搓板路”,越野车每走一次就得新换减震器。
定日拥有珠峰等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及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等独特景观,旅游业是定日的“命根子”。松江援藏干部、亚东县建设局副局长顾佳凡介绍,在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探索中,定日初步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目前正在兴建的珠峰大本营景区旅游综合体总投资7000万元,今年首期项目将竣工,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直接创造至少500人的就业岗位。 下转◆3版 (上接第1版)“去年珠峰大本营58顶农牧民帐篷家庭旅馆平均收入超过15万元,文化旅游带动农牧民增收人数1000多人,居日喀则各县首位。”定日去年接待游客8.9万人,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收入4790万元,同比增长14%,发展喜人。
拉孜拥有“最美国道”318国道5000公里里程碑、女王故里、堆谐文化等一系列旅游产业挖掘优势,但硬件设施基本空白。和武则天同时期的吐蕃女王赤玛勒在藏文史书中被誉为“享有政治和智慧双重美誉”的女政治家,出生地就是拉孜。援藏干部充分挖掘这段历史,建设赤玛勒旅游观光园区,内设民俗演艺场地及拉孜藏刀等特色手工业产品展示点,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闸北援藏干部按照“一产调结构,二产抓特色,三产以文促商”的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日喀则西部农业科技示范园、拉孜县堆谐文化扶持项目等10个特色产业扶持项目,总投资9556万元,占三年援建投资比例为76.5%。
江孜县是全藏第三大城市,浦东援藏干部注重挖掘其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及“红河谷之旅”的文化内涵,在西藏抗英传奇的宗山堡下,全新修建的宗山广场和纪念碑,完成了西藏除拉萨八廓街之外唯一一条既有原始风貌又有居民集居的老街——加日郊老街修缮改造工程,和西藏唯一保存至今的旧领主庄园——帕拉庄园环境整治复原项目,推动江孜从“交通过境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
面向市场谋长远
“产业项目发展的优劣成败,重要原因是‘行政主导型’还是‘市场支撑型’。”戴晶斌认为,发展好产业项目,就要发挥援藏干部整合对接当地资源禀赋和内地市场要素的优势,培育当地市场主体,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大型实景剧《江孜印迹》的排练现场,演员多为当地农牧民,核心演员150人旺季工资3000元,淡季保底也有1800元。最欢乐的是100多名群众演员,不管是老头还是小孩,晚上牵头牦牛带只狗来“溜达一圈”就有百元收入。江孜县成立了乃钦康桑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由专业团队负责《江孜印迹》实景剧的开发运作。浦东援藏干部、江孜县委书记孙嘉丰信心满满:“西藏旅游被诟病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江孜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实景剧,每年旅游旺季演出四个月,收入预计1500多万元,加上住宿、餐饮、购物等收入,群众将大大获益。”
萨迦县引入市场机制,由西藏旅游总公司、日喀则藏巴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萨迦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三家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公司,对萨迦古城4A级景区进行经营管理,挖掘旅游红利。
去年定日县成立珠穆朗玛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珠峰大本营、嘎玛沟、绒辖沟景区经营权,以对外招商引资的形式与专业投资公司合作开发。各大景区运营后,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现金收入,也为政府提供固定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靠“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营”的“市场支撑型”的产业援藏新机制,已经成为上海援藏干部推动五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即便这批援藏干部走了,援藏项目还会靠市场机制运转下去,持续给当地群众带来收益。
沪藏交融谱新篇
西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上海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上海援藏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创新交流交往交融的工作机制。
江孜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内,香菇、平菇、高原灵芝等经济作物试种成功,有望大规模推广。示范区由江孜县与浦东新区农业发展集团合作规划、建设,采用研发和营销“两头在上海”、生产基地“中间在江孜”的新模式,依托上海孙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立足江孜、服务西藏、辐射上海。示范区负责人罗旦告诉记者,去年引入上海水盟实业有限公司,建设两万吨青稞深加工工厂,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制取青稞葡聚糖。工厂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亿元、税收3000万元,新增100个工作岗位,作为西藏首个以农业“接二连三”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上海的智力支持让受援五县“登高望远”:亚东县邀请上海“驴妈妈网”对文化旅游援藏项目进行规划设计; 萨迦县通过徐汇区规划局邀请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帮助制定萨迦县2014-2030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定日县邀请上海师范大学专家组进藏开展了珠峰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先进的大数据手段助力落后的边缘地区管理,是闸北援藏干部的创举。拉孜县公安局指挥大厅内,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拉孜县高清全景鸟瞰立体地图跃然其上,输入查询条件,查询内容马上显现。张劲松从上海引入曾经打造“网上世博”的3D技术综合服务商创图科技,按照县域管理架构,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起“智慧拉孜”系统,通过全面采集县域内人员的社会活动和关系数据,形成静态和动态数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基础数据库,再通过管理平台操作,实现政府决策数据化、服务群众个性化、政府工作程序化。因其创新性和实用性,日喀则已决定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