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礼"赞60年·故事中的炫变】李维东发现伊犁鼠兔第一人

2015-09-11 19:58:00 来源:都市消费晨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开栏语】60年沧桑巨变,60年波澜壮阔,60年艰辛跋涉,60年岁月磨砺。

  风雨60年,总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节点。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中央给新疆的大礼包,开启了天山南北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篇章。

  2010年4月以来,新疆迈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各族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我们正迎着新的希望,昂扬奋进、自信稳健地踏上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山南北各族儿女齐心协力,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书写新的传奇。

  《最后一公里》(ID:MqMsMx)、天山网即日起开辟专栏,推出【"礼"赞60年·故事中的炫变】系列报道。

  小题目,大礼物;小故事,大炫变!

  故事虽小,但背后是宏大的历史记录。百姓身边的小变化,彰显新疆今日的大炫变!

   

  今年8月,李维东带着志愿者在天山深处考察伊犁鼠兔。志愿者谷峪摄

  都市消费晨报讯 32年前的偶然一瞥,一只“萌脸”小家伙闯进视野。由此,李维东成为发现伊犁鼠兔第一人。

  伊犁鼠兔是新疆天山独有的濒危新物种,在此后的30余年里,李维东一次次野外追踪,四处呼吁保护生态环境。“我是个执着的人,我总觉得,伊犁鼠兔是我发现的,我对它们有责任,如果它们在我面前消失,我会成为罪人。这种力量支撑着我坚持下去。”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新疆生态学会副秘书长李维东说。

  1983年7月,在伊犁地区卫生防疫部门工作的李维东,在悬崖峭壁间偶然看到,岩石缝里钻出一只像老鼠又像兔子的动物,额头和颈侧还有3块棕色斑点。因为长年在野外负责鼠疫防治工作,李维东对当地啮齿类动物很熟悉,但从没见过这种动物。

  为此,李维东查阅了大量文献,但都没找到相关记载。直到两年后,他又采集到新的标本。带着标本回到营地那天,正好是他30岁生日。

  1986年,这只小动物被确认为新物种,李维东为它命名伊犁鼠兔。

  为了了解伊犁鼠兔,李维东经常到高山区近距离观察鼠兔,一呆就是10天。“当年我架着老式摄像机拍摄时,像木桩子一样不敢动。起初,开机器的声音会吓到它,后来习惯后,它竟会从我的脚上爬过去。我当时想,小家伙这么可爱,要不要抓住它。但立刻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了保持它的原生态,我不能干扰它,连喂食都不行。”李维东说。

  从发现伊犁鼠兔起,李维东其实一直在刻意保持低调,他不希望人们去打扰它。1992年起,他提出“不宣传、不干预、不建保护区”的保护原则,每隔一段时间去观测点观察。但10年后,他发现伊犁鼠兔的数量竟少了一半多,分析是气候变暖、生存条件恶劣等因素导致。这也让他意识到,再不人为保护,伊犁鼠兔会消失得更快。

  1996年,李维东申请调动,从医疗卫生系统转向环保领域。2002年后,李维东每隔4年就进入伊犁鼠兔分布区做调查。扛着沉重的设备,徒步穿越3座海拔3000多米的天山主峰,却一次次失望而归。自1992年后,他再没有发现伊犁鼠兔的活体。

  2014年7月,李维东带领考察队在精河县木孜克冰达坂布设红外触发相机,消失了22年的伊犁鼠兔突然闯入视线,“拍下照片时我心跳得厉害。”正是这张照片,让伊犁鼠兔萌翻了全世界。

  再次发现活体伊犁鼠兔的喜悦,并没有冲淡李维东心中的担忧。考察显示,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全疆14个伊犁鼠兔观测点中有9个点的伊犁鼠兔已经消失,推算现在不足1000只,比1992年推算的约3300只下降了70%以上。“伊犁鼠兔已高度片段化,这是物种灭绝的征兆,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护行动。”

  自2002年起,李维东就呼吁建立伊犁鼠兔保护区或保护小区。他通过各种渠道申请保护资金,多次自费购买设备开展野外考察,把每一次获得环保奖项的奖金都投入到保护工作中去。几十年间,仅他个人就投入了三四十万元。

  2008年,伊犁鼠兔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目录》。

  在多年呼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2014年,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成为保护伊犁鼠兔的突破性进展。

  如今,刚刚过了60岁生日的李维东,依然过着攀爬峭壁寻找伊犁鼠兔的生活。“去年我们通过社会募集和朋友赞助获得20多台红外触发相机,现在已经拍摄到大量珍贵的鼠兔照片和相关录像资料”。

 

  不可忘却的人

  冰山雄鹰守护牧民健康

   

  杜洪亮(1936年-1973年)图由自治区民政厅烈士事迹编纂办公室、乌市烈士陵园提供

  在帕米尔高原上,他的名字被传颂。他叫杜洪亮,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非金属矿公司706矿的医生。

  1936年,杜洪亮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个工人家庭,1955年毕业于沈阳卫校,1958年被分配到新疆第一建筑工程公司,1960年7月又来到帕米尔高原的706矿,当了一名医生。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新疆,献给新疆的各族人民。”

  706矿是国家水晶矿开采企业,矿点平均海拔4500多米,条件艰苦。而706矿卫生所算上他只有两个人,一间土坯房里有张病床,还有两个木箱堆成的诊疗桌。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杜洪亮没有丝毫退缩,他一次次爬上一个又一个矿点,保障工人的健康,为牧民除疾驱病。

  1973年10月8日,杜洪亮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一直忙到深夜11点。回到家刚点亮油灯,因心脏病发去世,年仅37岁。每到清明节,牧民都会自发到他坟前献上花圈,深切怀念这位把生命献给高原的亲人。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