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惠及各族群众——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综述
【天山南北绽新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
9月7日晚,乌鲁木齐剧院座无虚席,“辉煌60年,诗颂新疆”大型诗歌朗诵会吸引了各族群众。自6月1日开始征稿,短短3个月,全国诗歌爱好者就投稿千余件。
9月9日,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木日开旦木村被浓浓的喜庆氛围包裹,一辆集车载大屏幕、绿色网吧、公共图书馆、演艺舞台四种功能于一身的“流动网络大巴扎”路演车吸引了周边村镇的上百名群众。
2010年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确定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方针。几年来,新疆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惠民工作成为常态,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
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巴什古江村的图书室里,30岁的祖丽阿娅·尼牙孜穆罕默德正在读《品德教育从父母开始》一书。她是一个两岁女孩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只要有时间就用来读书。然而一年前,她每次看书,都要坐半个小时车去新华书店,非常不方便。
2013年,巴什古江村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设有活动室、民族乐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其中图书室藏书2400册。祖丽阿娅·尼牙孜穆罕默德的家离文化活动中心不远,走路也就10分钟,因此她经常来这里读书。
文化活动中心旁边是村级文化活动广场,这是巴什古江村结合实际,在对口共建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的共同配合下,多方筹措资金建成的。广场上有健身器材、篮球场,还有音响设备。有了场地,村里成立了农民篮球队,村民参与的“家门口”篮球赛吸引了大量村民,每天都有各族群众来练球。一到周末,篮球场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巴什古江村的变化,只是新疆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新疆,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每星期都会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着现代文化带来的变化。
保护开发民族传统文化
天山天池风光旖旎,2013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哈萨克民族风情园位于阜康市三工河乡,就在天山天池景区内。为保护、恢复河谷生态,2005年,阜康市对三工河谷进行综合整治,建设了阔克胡拉和吐勒巴尔两个民族风情村,统称为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将河谷内散乱的旅游经营户集中入园。2009年,以风情园经营户为主体,又成立了瑶池旅游合作社,入社社员102户。
园里的102户经营户,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哈萨克人。游客在园里不仅可以看到哈萨克族的手工刺绣、服装、古老毡房,欣赏民族歌舞表演,还可以吃到民族特色小吃,参与婚俗表演等,都是原汁原味的哈萨克族民俗。合作社理事长哈克·艾布力汗说:“游客来到这里以后,就知道哈萨克族的生活是什么样。”
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也是一个保护性开发的典型,这里是维吾尔、回、汉、哈萨克、塔塔尔等民族聚居区,区内有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陕西大寺、拜图拉大寺,分布有古建筑300多幢。2007年开始,伊宁市将其打造成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现在是国家4A景区。这几年,帕丽丹·库那呼老人像平常一样生活着就可以赚钱。“旺季每个月可以收入五六千元,淡季每个月也有两千多元。”老人介绍,在她家里可以尝到特色餐饮、茶点,还可以观看打馕的过程。
文化发展谱写崭新篇章
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原创展览《舞动生命·乐扬心声——新疆古代舞乐艺术的记忆》每天都吸引很多人来参观。“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博物馆事业得到很大支持,我们也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以前是‘等人来’,现在是‘请人来’。过去馆内的展览很长时间不换,现在我们一年在国内外要办十几次展览,没有政府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新疆博物馆馆长侯世新说。
舞蹈、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都有新的举措。今年的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引来国内外一片赞扬声,15天时间里,来自国内外的25个演出团体为新疆各族观众带来了78场精彩表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阿扎提·苏里坦介绍,新疆还相继启动了“新疆文库”“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同时,新疆今年安排1800多万元财政资金,实施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手机报下乡工程,支持运营商向全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手机用户免费发送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手机报。
(光明日报乌鲁木齐9月14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蒋永峰 王瑟 光明网记者 刘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