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脱贫攻坚战:基层群众怎么看?
贵州是中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围绕“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2011年至2015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年均减贫超过百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遵义考察时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近日,借着“脱贫攻坚看贵州”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机会,记者实地了解贵州扶贫开发的最新进展,通过当地百姓面对面的交谈,听他们讲述自己在脱贫路上的奋斗经历和对扶贫政策的看法。
卢米淑:在园区里上班,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园区里上班,一个月1800元工资,比种地收入多了不少。”在六盘水市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园区当服务员的卢米淑一脸笑容地告诉记者。卢米淑今年40多岁,全家6口人,2个孩子分别上大学和高中,经济压力不小,以前除了种地之外经常到外地打工,一年下来剩不下几个钱。根据当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政策,2013年,她把家里的5亩土地入股了哒啦仙谷休闲农业园区,每年能拿到不少的分红,自己也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成了园区里的工人。
卢米淑说:“感谢有这样的好政策,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还有休息时间。现在土地分红加上工资,全家每年能有五六万的收入,可以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啦!”
唐晶:家门口上班,即当员工又做股东
“我每月能有250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入股当股东!”在六盘水市盘县岩脚村便民利民服务点上班的唐晶开心地说,“资金变股金,从2015年8月开设这个便民服务点以来,我们5名贫困户员工每个月的工资中会计提1500元入股服务点,持续1年,届时5名贫困户将占有服务点10%的股份。到时除了工资,我们又会有分红收入!”
唐晶告诉记者说,自己原来也是在外打工,一年才回一次家,开支也大,一年到头剩不下多少钱。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就义无反顾的回来工作了。新一年希望服务点越办越好,自己也会努力工作,帮助更多的人。
吉玉开:不卖名牌卖“老牌”,儿子返乡同创业
“我不卖名牌产品,就卖老辈人传下来的面条,物美价廉又环保。游客现场看着做出来的,吃起来很放心,他们很喜欢。”盘县岩脚村村民吉玉开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在家里就能赚钱了,不用再外出奔波打工了。”
自从家门口建设了哒啦仙谷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吉玉开的儿子吉成旭也返乡和父亲一起开哒啦面条店了。“现在每年全家能收入七八万,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吉成旭说,“今年如果有合适的地方,我还想扩大面条店的生产规模。”
据了解,吉玉开家里还参与了2015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发电设备由国家提供,产生的电直接接入电网。这样,他家每年可以从中得到2000多元的收益。
陈学艳:现在的好日子,除了政府政策给力,合作社是保障
“今年党参卖了10多万,日子越来越好过啦”,在毕节市威宁县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里,迤那镇五星村村民陈学艳挥动锄头在田间翻找党参,面对记者采访,她微笑着说。之前除了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一直在外打工。三年前她家开始种植党参,政府支持免费提供党参苗,到2015年种植规模扩大到30余亩,产值10余万元。
陈学艳说,家里收完党参,闲暇时间给合作社打工,一天还能挣50元,“有现在的好日子,除了政府政策给力,合作社是我们的保障。”
据了解,威宁县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统一保底回收、统一集中销售分散管理”的统分结合运作模式,带领社员和广大群众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效衔接。目前,合作社社员达到1047户,带动迤那镇发展党参等中药材13500亩,产值达8800万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迤那镇实现695户2810人脱贫,农民可支配收入达8200元。
王金刚:赊账养能繁母牛,一年不到赚6万
安顺市普利乡月霞村村民王金刚于2015年3月从建在本村的鸿龙养殖公司借养了25头能繁母牛,一年不到的时间,成功育下10头小牛。“每头母牛的本钱是7000元,6年内分3000元、2000元、2000元三次还清给公司,母牛就归我家了”,“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一头小牛能卖6000元左右,10头就是6万元。”王金刚告诉记者说。
据了解,鸿龙养殖公司采取“六统一分、二次获利”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六统”即统一规划、供种、技术、质量、收购、销售;“一分”即分户养殖;“二次获利”公司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发放能繁母牛,免费提供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指导,再以保底30元/斤基础上按市场价收购牛犊,这是第一次获利。牛犊育肥出售后每头奖励农户500元,这是第二次获利。
王金刚表示,养能繁母牛可以赊账,生产的小牛直接卖给公司也不愁没销路,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肯定可以脱贫致富。
张永志:返乡当“放牛郎”,一年就脱贫
“不出去了,好好在家养牛,明年卖了牛就脱贫了。”毕节市长春堡镇垭关村大湾组村民张永志向记者介绍称,以前在浙江温州打工每年挣一两万,勉强维持自己的吃穿用度和家里4个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自从去年政府实行“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来,就不去外地务工了,申请了24000元贷款买了两只牛。张永志说,“贷款由政府付3年的利息,再过半年,我养的两头母牛就能下崽,明年初就能卖掉,收入至少有2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据了解,垭关村大湾组16户贫困户通过协商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16家养殖户轮班值守,每两家人看一天牛,“这样,不看牛的人家就可以趁休息日打零工挣钱。”张永志指着值班室门口的排班表告诉记者,“眼下村里正在修通村公路,到工地上干活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