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习近平为何在上海团连续四年提创新
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创新”,成了习近平在上海团讲话的高频词。上海代表团一些代表谈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议题时,习近平不时插话,强调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希望上海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不独今年,习近平已连续四年在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无一例外,都大提“创新”。
2013年,他要求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014年,他要求上海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并且把创新的要求更具体化: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2015年,他要求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以开放促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那么,习近平为什么四年四度着力提创新?为什么要在上海团频频提创新?
第一个问号,最好的答案,是习近平在2014年11月在京开幕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得话,“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反过来说,如果不改革不创新,中国就会不进、不强、不胜。可以说,对中华民族而言,是否具有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甚至生死攸关的高度。在他的眼中,创新重逾泰山,值得一提再提。
第二个问号,答案或在习近平对上海寄予特殊的期望: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创新,需要大无畏的先行者率先探路。这不仅仅是对拥有创新基础和底气的上海高看一眼,更是决策层以局部的创新突破来拉动全局的棋高一着。因此,按照中央要求,上海不搞只有局部意义的“孤岛式”创新,而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改革试点的核心任务。当“试验田”良种在更大面积推广,中国发展的新动能便将喷薄而出。
以上海自贸区为例。
当年,上海自贸区的前身——外高桥保税区,曾眼巴巴向中央要过更开放的政策。
然而,一个地域性的自由贸易园区,不能解开全局性的制度障碍。结果,局部的改革设想,被高屋建瓴地提升为先行先试的国家战略:不单布局上海一地发展,而着眼于整个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全国探路。
经中央定名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11个字,包括那个括号,都意味深长,隐含着国家战略、上海破局、国际接轨、先行先试、让市场和政府各归其位等多重寓意,这是一个自主性很强、可供辗转腾挪的创新空间,昭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在这里破冰。其内容既涉及国家事权及中央专属立法权,又包括属于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其制度创新的空间想象力令人瞩目。
决策层站高望远,要求自贸区不种“盆景”种“苗圃”,为全国的改革创新趟出一条新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到明确要求上海必须“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在探索浦东新区作为一级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取得新进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初步形成,“证照分离”等116个改革项目,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新路。自贸区的多项制度创新已经逐步向全国复制、推广。
今天的上海,就是一支奋击的创新之“楫”。
一年多来,上海引人注目地4次出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议题表上:司法改革试点,上海自贸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推广,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群团改革试点方案。立足于“可复制可推广”,上海率先尝到以改革促发展的红利。这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之举,触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印证了“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与规范法律环境、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并行不悖;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从局部创新率先突破,先行先试,最大限度减少改革成本,大大挤压权力寻租的空间,让市场焕发出丰厚的活力。
以局部之“楫”破全局创新之冰,谋划创新就是谋划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