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数据打假(人民眼·监督执法)
执法人员在枣庄登上60多米高的平台比对检查自动监控设备。 张茂利摄
石敬华很忙。
作为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污染源监控室主任,他忙数据分析,忙执法检查,还忙着到全国各地讲课——现在,他已经是打击污染源监测数据造假的专家。
石敬华长得粗壮敦实,身上都是故事。记者跟着他、磨着他,连续地走、不断地看、起劲地聊。
不到3年时间,山东省查处环保监测数据造假案件36起,移交公安机关19起,拘留20多人。他和他的10位同事参与了所有的查处。部门同事多是年轻小伙子,执法打假行动中爬墙上房攀烟囱,个个好身手。
猫捉耗子一大堆,战果闪闪亮,心头却沉甸甸。
一些企业和地方,在监测数据上做手脚,偷排披上了偷数据的“隐身衣”。去年6月环保部通报7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例,山东占了4起。
就在那次通报会上,环保部不但没有对山东提出批评,反而特别介绍了山东经验,如何提升监控水平,如何“以牙还牙”,如何技术反制……末了,这位负责人解释说:不是山东做得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手段多,容易发现问题。
山东的手段当然多。石敬华打开电脑,课件丰富充实,讲起来头头是道,信心百倍地要与数据造假斗到底。
这样的自曝“家丑”、自断“退路”,在更大背景上,得益于山东省委、省政府实事求是的态度。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说:“主要领导跟我讲,不要管别的地方怎么样,山东要坚持实事求是。有这样的胸怀,山东的环保工作就干得开、干得好。”
“自曝‘家丑’,自我揭短,不怕数据难看吗?”记者问张波。
“实事求是天地宽。再难受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张波挥挥手,“现在可能数据难看一点,心里难受一点,但这是推动我们工作的动力。坚持下去,我们自己跟自己比,就会逐年改善,持续进步,就能跟老百姓交得了差。哪怕眼下倒数第一,也要沉得住气。”
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张波这样认识数据监测的意义:“数据监测是环保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就会影响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误导公众,影响政府公信力。”
“所以,”他一字一顿地说,“对环保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不打招呼,独立调查
每一次打假都是一场战斗
“我今天出差,晚上不回家了。”
给妻子这样打电话,石敬华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电话那头,妻子本能地要问去哪里,顿了顿,最终没问,挂了电话。
有时候问,丈夫也是支支吾吾。他干的是环保执法检查,每次行动严格保密,只有行动小组的两三个人知道。对此,妻子早就习惯了。
接到举报,分析数据、研究方案,对石敬华来说,意味着又一次执法打假行动即将打响。
行李包平时就放在办公室,抓起来背上就出发。走廊东头是器材室,整齐搁放着几十个黑箱子,上面写着“监控执法”。有烟气采样仪,有手持式烟气分析仪,一应俱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阵清点检查,“啪哒啪哒”关好锁扣,人已经出现在走廊里。
“手机!别忘了充电宝!”身手利索的石敬华,一边走,一边回头提醒同伴,手里是几十斤重的采样仪。
每一次独立调查行动,都是一场战斗。
何谓独立调查?这是山东省环保执法检查的“撒手锏”,即不打招呼不通知、不用当地陪同,一竿子插到底。
“以往调查,由省市县环保部门联合查处,会事先通知当地环保部门,呼呼隆隆十几人,行动慢,效率低,还容易走漏消息。当地做好了充分准备迎接检查,路线和内容也常常是当地安排好的,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山东省环保厅环境监测处处长张庆伟说。
独立调查就不一样了,规定“四个自行”:自行安排调查路线,自行安排食宿,自行安排检查的时间和企业,自行安排汇总情况。“改变了以往看材料、听汇报、走过场的套路,每次下去,几乎都能抓到‘大老鼠’。”张庆伟说。
“注意保密”,是每次行动前反复强调的纪律。保密到什么程度?差不多当天,组员们才知道去哪里,去检查哪些企业。“就我们两三个人知道,连厅长等领导都不知道,事先也不需要向领导汇报。”石敬华不无“得意”地说。
“出发一般在下午,先是趁着白天到企业周边踩点,熟悉环境。等到晚上再行动,出其不意。”为什么要晚上行动?张庆伟解释说,“企业偷排偷放大都选择晚上,不易被发现,再说造假痕迹也容易消除。”
那次到莱芜独立调查,查处泰山阳光电力造假,干净利落。
头一天下午,检查组悄悄到企业附近熟悉外围。几根烟囱高高矗立、吐着白气,石敬华嘀咕着,问题会出在哪里呢?
第二天凌晨,天蒙蒙亮,驱车到企业大门口,石敬华冲进传达室,亮出执法证,牵制住门卫。门卫睡意蒙眬,醒过神来,迟疑着要摸手机,被石敬华一把按住。窗外,执法车辆一溜烟地开进厂区,直奔监测站房。
“如果当时没有牵制住门卫,他就会通风报信,监测站房工作人员就有时间把参数修改回来,就不好抓造假证据了。”石敬华介绍,这起造假,是企业工作人员修改斜率这项设备参数,从而使监测数据由不合格变成达标。
这样的行动,对石敬华来说,是家常便饭。妻子老担心,有一次甚至说,有机会的话,你换个岗位吧。石敬华笑着劝她,你不用担心,他们干坏事,本来就理亏,能拿我咋样?
“毕竟是独立调查,人少,常常又是在夜间,当然有风险。”张波说,查到违法违规的企业,轻则罚款,重则停产整顿,甚至对有关人员要采取行动措施,有的要拘留。触动了企业利益,有的人当然急眼。
张波由衷感慨:“这几年,山东环保人具备了一种忠于职守、敢打硬仗、勇于担当的精神。每一次执法检查,明知有风险,没有哪一个说我不去了。对环保违法,这种气势本身就是一种震慑。”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以技术创新反制技术造假
赶到莒州水泥公司,检查组被门卫拦住了:有证件,也不能进,说是要请示领导。石敬华心急火燎:你干扰执法,要负责的。门卫一脸横劲儿:负啥责?你能把俺咋着?
这个情景,发生在一年半前。石敬华笑笑说,这样的“闭门羹”,他经常吃。
这起案例中,本是医疗器材的输液管和针头,却被企业作为造假工具。不过,技术再“高超”,还是没能逃过石敬华和同伴们的“火眼金睛”。
在一个简易工房里,发现3个配气瓶,其中一个瓶上连着输液管,顺着一根黑色粗管延伸,最后通过一个针头插入自动监测设备采样系统。两根管子,用来导入配好的氮气和氧气,稀释了采集气体的浓度,数据显示自然“合格”。
他还提到一个细节:摄像取证刚结束时,一个穿着工装的企业员工冲过来,三下两下,将输液管等工具迅速拆除,逃跑似的离开了现场。
识假打假,既要经验丰富,又要胆大心细。
“一些企业之所以费尽心机造假,一方面是逐利心切,减少污染治理投入,擅自停运治污设施,为逃避监管,就在监测数据上做手脚;另一方面是在线监测设施技术规范不够完善,一些设施存在漏洞,也为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张庆伟向记者分析道。
造假办法可谓“软硬兼施”,五花八门。张庆伟介绍,软件造假,包括修改参数、模拟数据等;硬件造假,包括破坏采样管路、加装稀释装置等。一共有10多种手段。“这些造假手段技术含量高,隐蔽性强,消除痕迹快,调查取证难,这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具有普遍性。”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用技术创新反制技术造假,是山东环保数据打假的主要措施。
一个比电脑主机略小的显示器,让记者见识了山东研发的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机器安装在企业监测站房,与自动监测设备直接连接,取消了可能用于造假的设备工控机,将关键参数固化到数据采集设备中,实现设备参数、运行状态和监测数据“三同时”监控。
“一旦参数或状态出现异常,就可以立即报警、固定证据。并且,新系统还能自动保存监测设备技术参数、运行状态异常情况日志,以备执法人员查询。”张庆伟说。
石敬华告诉记者,以前市场上生产销售的监测设备普遍存在技术漏洞,为不法企业篡改监测数据、逃避监管开了“天窗”、留了“后门”。9年来,山东省累计在省控以上企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1800余台(套)。“那么多设备,被做点手脚,也在意料中。”
监测设备生产商、聚光科技山东分公司经理李恒屾说:“一些客户来洽谈业务的时候,首先问你们的设备能不能修改系数,从而进行造假。有的甚至还提出,需要对造假技术进行培训,好规避执法检查。”因为不愿在造假问题上向一些企业妥协,公司在全国市场先后放弃了1000多万元的订单。
去年春天,山东省环保厅利用3个月时间,在全省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专项整治行动。他们组织排污企业和设备生产商自查自纠,逐一整改。要求“凡具有参数修改、模拟软件等功能,有可能用于造假目的的,应立即进行升级整改,无法整改的应当进行更换。”拒不执行的,予以曝光,“从采购名单中剔除,并不再对相应设备进行验收联网。”
接到这样的“最后通牒”,生产商纷纷“召回”有隐患设备,堵“后门”、关“天窗”。占山东省控市场份额九成以上的17家厂商,分3批完成排查整改,并在山东省环保网站作出公开承诺。
持续打假,让执法者练就了“不凡”身手。石敬华总结为“四个字”——
快。造假痕迹消除快,逼他们速度更快,让造假者防不胜防。查处泰山阳光电力时,传达室门后写着省市环保局执法车辆的牌号特征,以备门卫应急报信。几年前,在某企业的电脑里,石敬华竟然查到一份应付环保执法检查的演练预案,让他哭笑不得。
准。通过数据分析,也能发现一些企业造假行为。这就需要他们经验多、看得准。去年4月,监控中心发现临沂某空气点位二氧化硫数据偏高,怀疑周边企业夜间偷排。调查发现,山东沂州焦化公司外排二氧化硫浓度超标15.8倍,比上传省监控平台的数据高了很多。原来,企业擅自修改工控机和分析仪参数,导致上传省监控平台数据大幅缩小,干扰了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细。造假手段隐蔽,执法检查必须细致认真,才能“拔出萝卜带出泥”。查处中铝山东分公司热电厂,兵分三路,检查3次,都没有收获。检查人员冒着高温、高压、烟气的危险,把胳膊伸进烟囱,用手机成功拍摄到造假装置图片,企业人员顿时蔫了。
狠。山东规定,查实弄虚作假问题后,固定证据,按照全省环保、公安联勤联动机制,现场移交公安机关,现场办案,24小时查实相关责任人,对其实施5到15天的拘留。省环保厅对造假单位实施顶格处罚、停产整治。
“谁考核、谁监测”
创新机制,避免行政干预
“除了企业造假,还有一个是行政干预,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干预当地监测部门正常出具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一些排污大户搞地方保护。”张波说,“就山东而言,因为省委、省政府对环保工作十分支持,主要领导在这件事上定力很强,跟我讲,不要管别的地方怎么样,山东要坚持实事求是。”
如果说企业环保数据造假,带来了技术反制和创新,那么行政干预,则倒逼了监测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5年前,山东改变老办法,实行环境质量“上收一级”管理、污染源“下放一级”管理。省级环保部门负责17个设区城市环境质量的监督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下放到市县级环保部门,即由原来的“考核谁、谁监测”改为“谁考核、谁监测”。
“之前,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基本由各级环保部门自行监测上报,‘考核谁、谁监测’,很难避免同级行政干预。同时,为满足监测信息需求,需要各级都建立一支庞大的环境监测队伍,难免导致机构编制膨胀、行政成本攀升,不可行。”张庆伟一针见血。
“考核谁、谁监测”,易造成数据注水。用棉花、塑料纸堵塞采样头,在采样头周围洒水、喷雾的情况,执法检查组都发现过。“那时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往往很好,可是与老百姓的感受大不一样。”张波说,自行上报时,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为95%,改革后降低为66%,这才是实打实的数据。
石敬华明显感到,改革后,省市县三级责任更加明确,数据质量和排污监管的效率更高。“数据质量改善很大,数据准确性得到有效保障,真正为环境决策和管理起到了支撑作用。”
与地方行政干预的博弈,可以说是“斗智斗勇”。“有的时候压力很大。”一位市领导曾经对张波说:“人家别的地方怎么干,你就怎么干,不就完了吗?你们搞什么特殊啊?”
不搞“特殊”,就没有改革和创新。山东还搞了一个“特殊”,那就是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规定大气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的市,作出了贡献,将得到省级财政补偿的钱;大气环境质量同比变差的市,拖了全省后腿,需要向省级补偿。补偿一个季度结算一次,1微克污染物的价码是20万元。
这样一来,各市压力更大,谁都不想在排行榜上“垫底丢人”。过去一些市环保局长在当地市领导那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数据不改善,你就别干了!”可是仅靠环保局长一个人,怎么改善数据?
原来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基层环保局长们,如今普遍压力小了。“现在不用管监测了,主要领导也干预不了,就解脱一些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市环保局长对记者说,“一些污染企业,是我们这里的利税大户,牛气哄哄,原来去好几次都查不了。现在没了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企业再也不敢肆意排污了。”
并非没有地方打歪主意。“有一个市与运营公司商量,帮当地调个数,结果很快就被我们发现了。原来是公司一个员工被私下买通,做了手脚。公司开除了这名员工,如果再发现第二次,公司将被逐出山东市场。”张庆伟说。
伴随着“谁考核,谁监测”,山东引入社会机构开展环境监测。以空气质量监测站为例,公开招标3家运营公司、1家比对公司,负责全省144个空气站的运营和比对工作,政府购买合格数据。
监督方面,实行“运营公司内部质控,比对公司移动比对,省级环保管理考核,市级环保定期互查”,再加上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从而形成了“4+1”的监督模式,数据质量大为提高。现在全省空气站平均设备运行率和数据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
“造假就是犯罪”
加大惩处,挤干数据水分
去年环保部通报7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例后,紧接着又召开了一个座谈会,石敬华在会上作了发言。有记者提问,这个通报,是不是表明全国范围内弄虚作假比较普遍?
石敬华说,根据通报,全国有上万个监测点,查出来只有10%左右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符合技术规范,或运营达不到要求,造成数据不符合要求;一类是数据造假,在这10%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石敬华就像个新闻发言人,侃侃而谈。“反过来想想,个别企业为何弄虚作假?首先是因为环保部门的监测准确了,否则就没必要造假了。所以,大家要对我们的监测数据有信心。”
调查采访中,不少人反映,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惩罚力度小,严重制约了目前的数据打假和环保执法成果。
按照现行规定,在线监测设施是企业治污设施的一部分,数据造假通常按照不正常使用治污设施进行罚款,顶格处罚是废气企业一次5万元、废水企业一次10万元。这样的处罚额度,甚至比企业一天的治污费用还少,对企业的惩戒作用有限。
石敬华算了笔账。一家大企业一天的治污费用可达几万甚至十几万元,治污设施停运一天节约的钱,大大超出一次顶格处罚的数额。有的电厂,国家给的脱硫补贴一年几千万元,如果停运脱硫设施,省下来的钱就是自己的,因此顶格处罚对企业来说也是不痛不痒。
“我的观点,就是掌握公权力的人,为了政绩,公然弄虚作假,欺骗公众,就是一种犯罪。”张波说,“造假是主观上的故意。你不是没本事,你不是没能力,你不是不知道,你是故意欺骗公众,尤其是,你作为一个掌握公权力的官员,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当今社会还缺乏对数据造假的零容忍,对环保违法的惩处力度偏低偏轻。”张波建议,国家对监测数据造假现象应当态度更坚决,法规更严厉,从根本上杜绝造假行为。
这也是石敬华最想呼吁的。“无论是现在的顶格处罚、停产整顿,还是拘留,我觉得,与国外先进经验相比,都还远远不够。如果处罚的额度可以再高一些,对责任人的处罚更严厉一些,加大惩处力度,就能真正震慑不法之徒。”
“我们正跟省公安部门探讨,看能不能实行刑事拘留,而不是现在的行政拘留,几天就放出来了。”石敬华说,“此外,在拘留具体造假者的同时,对企业法人代表和造假指使者实施拘留。同时建立监测数据造假黑名单,让违法企业和责任人无处容身。”
一桩大气领域公益诉讼,日前在东营开庭,被告是山东金岭公司。东营市环保局执法检查时发现:热电厂私自更改监测站房、工控密码,私自在监测机柜加装锁具,私自更改一些参数设置,通过造假逃避监管、违法排污。
由于该公司热电锅炉废气长期超标排放,广饶县环保局在去年3月和11月对该企业处罚5次,按日计罚总额达1500万元。
环保民间组织“自然之友”向当地法院起诉该公司,诉讼请求是,责令该公司停止超标排污及环境侵害,支付侵害期间的生态补偿和环境治理费用,同时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
对判决结果,人们拭目以待。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