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发掘丝路千年史 共筑中乌交流新通道

2016-06-21 18:58: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6月中下旬的撒马尔罕,错落的土黄色小房子和雄伟的青绿色琉璃尖顶在蓝天白云下交相呼应。这座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心脏”地带的中亚古城,既包含了突厥文化特色,又融合了波斯风情,还具有中国建筑格局。

  撒马尔罕时下的室外温度已高达40摄氏度。在市郊,来自中国西北大学的考古专家王建新正带领团队发掘一处古代月氏人的大型墓葬。为保护墓葬,考古队在现场围起一座临时板房,房内记录和测量仪器完备,静待文物出土。

  王建新对新华社记者说:“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兴盛还要从古代游牧民族月氏说起。”

  公元前二世纪,生活在中国境内的游牧民族月氏不敌匈奴侵袭被迫迁至中亚。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氏人联合抗匈,促成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汉代之后,有经商天赋的月氏人与中国内地交往越发密切,通过丝绸之路经营起大型“跨国贸易公司”,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将西方的物产带到东方,将东方的文明介绍到西方。

  在现场参与发掘的乌兹别克斯坦小伙苏河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个项目不仅能了解古代乌中间的交往,还能促进现在两国考古界和文化界的交流。我是王教授收的第一个乌兹别克斯坦研究生,我希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都能参与到这样的研究中,现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代的探索。”

  谈到选择跨境民族进行研究,王建新说,这段历史为中乌共有,两国考古学家合作起来有天然的亲近感。“张骞历尽艰辛到西域寻找月氏人,成为开启古丝绸之路的先锋;我们今天利用现代考古手段从河西走廊一路追寻月氏人迁徙足迹到撒马尔罕,也可以说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先行者。”

  希瓦是乌西南边界沙漠绿洲上的又一座丝路名城,因位置优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曾被战火摧毁40多次。但也正因为丝绸之路,希瓦才有机会不断以更灿烂的样貌复兴。这座小城里保存着53处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收入是希瓦古城内一千多户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城内建筑老旧,仅对游客开放部分区域。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乌人文合作的重要项目,中国专家将对古城内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清真寺进行保护修复。完工后,游人会看到希瓦更完整的城市面貌。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希瓦古城代表乌兹别克斯坦辉煌的历史和民族自信,是乌人民最珍视的文化瑰宝。乌方能把修复工程交给中国,代表一种无与伦比的信任。把这项工程做好,不仅带动当地旅游,更会增进乌人民对中国的感情。”

  中国考古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先进的技术手段赢得了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总局副局长拉菲科维奇的赞赏。他表示,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丝路历史名城还有许多亟待修复的文物古迹,希望未来与中方有更多合作。

  希瓦古城所在的花拉子模州的一位地方官员折服于中国专家的工作态度,对中方团队负责人、文物修复专家乔云飞竖起大拇指说:“你们对我们国家文物的尊重已经超过了我们自己,所以你们值得我们尊重!”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中乌传统友好合作源远流长,两国人民早已通过古代丝绸之路相互了解,为共同繁荣、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相信新丝绸之路必将把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再度紧密联系起来,共创两国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