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2016-09-18 10:4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宾语

    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有一幢外观造型为三本立着的图书。这幢散发着浓郁书香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康巴什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文化部授予“文明图书馆”称号的国家一级图书馆鄂尔多斯图书馆。

  许多到过康巴什新区的人,会好奇地问起这三本仿佛卷页展开的巨著的名字。当地人会自豪地告诉你,这是蒙古族三大历史典籍:《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其中《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两大典籍出自鄂尔多斯人之笔。

  用三大历史典籍作为主题造型,既代表了鄂尔多斯蒙古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彰显着鄂尔多斯拥有的文化自信。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鄂尔多斯图书馆。(摄影/宾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两年多来,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既是对中华文化意义的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价值的高度重视,也是着眼于国际视野,对中华文化在全球竞争发展中应有作用的充分评估。我们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才能潜移默化,滴水穿石,才能更好认识世界,才能不断开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如何激扬鄂尔多斯的文化自信,以文化的名义与世界对话?9月2日—6日,首届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康巴什新区举行,主题为“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鄂尔多斯文博会将永久落户康巴什新区。首届文博会吸引了全国各地近500家知名企业参会参展;举办了数十场展览展示、论坛峰会、推介交易、创意活动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推介了各地文化产业的优势企业、项目和产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交易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为期5天的鄂尔多斯文博会上,最抓人眼球的就是集中展示的各种创意元素:乌审旗馆独特的蒙元文化元素,鄂托克馆的现代风格造型……文博会创意展品区,一组用废弃汽车配件组装而成的变形金刚、新概念汽车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参展商说,“我们的理念就是环保创新,把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不只是变形金刚,我们要把它做成非常特别的钢雕文化,把这种文化从鄂尔多斯本土发扬到全国。”

  首届鄂尔多斯文博会之前,8月22日—27日举办的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集中活动。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东胜24小时自助图书馆。(摄影/宾语)

  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高峰论坛上,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向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发布了鄂尔多斯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白玉刚表示,鄂尔多斯将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出台支持创新、创意的具体政策,设立创意文化成果风险投资基金,并鼓励支持此次参赛获奖的创新、创意作品在鄂尔多斯落地转化,成为走向市场的正式产品。

  虽说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内蒙古的经济新兴城市,还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排名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但人们谈到鄂尔多斯,总少不了补上两句:“马背上的民族”,“现在有钱了”。言外之意,鄂尔多斯没文化。

  鄂尔多斯人一玩文化,世界张大了眼睛。首届鄂尔多斯文博会投资签约项目共18项,总投资额4.1亿元;现场总交易额 8989.05万元,其中现金交易额863.4万元,意向订单签约额 8125.65万元;总观展人数约8.3万人次。之前的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集中活动更是吸引游客68.5万人次(含一日游),实现旅游总收入6.672亿元。“文化+旅游”、“创意文化+旅游”、“文博+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既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又让鄂尔多斯的“天朗气清自在养生”和“天骄圣地鄂尔多斯”的旅游总体形象深入人心。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和鄂尔多斯文博会,让鄂尔多斯通过“创意文化之都”这一城市新名片,再次影响世界。

  其实,鄂尔多斯人不是现在才“玩”起了文化,而是人家一直有文化。

  距今14万到7万年前,“河套人”就在伊克昭盟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又名无定河、红柳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古代“鄂尔多斯”文化,史称“河套人文化”。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喇叭口尖底瓶(酉瓶)。(摄影/宾语)

  走进鄂尔多斯博物馆“农耕 游牧 碰撞交融—鄂尔多斯通史陈列”展厅,可以看到大量距今约6500年前的阳湾遗址、距今5500多年的瓦窑遗址出土的陶罐、陶制的喇叭口尖底瓶、斝式鬲、三足瓮等文物。由于喇叭口尖底瓶的整体形态与商代甲骨文“酉”字的形态十分接近,考古学研究者将喇叭口尖底瓶称为“酉瓶”。

  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水弯旁磬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诗中“大青山”指阴山山脉,“斝、瓮”指的就是鄂尔多斯地区古代先民率先发明并使用的“斝式鬲”和“三足瓮”这两种器物。也就是说,鄂尔多斯的远古文化,实际上与中华文明同根同脉,同源共祖。

  鄂尔多斯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匈奴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汇合与交融;是以蒙古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了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不仅含有作为蒙古族文化之魂的成吉思汗陵及祭祀文化,也有享誉世界的河套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更有岩画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秦直道文化,还有神奇瑰丽的蒙古族民俗、歌舞和文学艺术。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图书馆里看书的小朋友。(摄影/宾语)

  这次到鄂尔多斯,专门到苏泊罕大草原参加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婚礼是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民间男女结婚的典礼仪式,也是鄂尔多斯地区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古代蒙元时期,蒙古民族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起初主要在贵族宫廷举行。明代中期,祭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迁移到鄂尔多斯地区并永久安置在这里后,蒙古族的“黄金家族”也随之迁移到鄂尔多斯,同时也把蒙古民族的文化精华带到了鄂尔多斯地区。随着蒙古族的宫廷文化逐步传播到民间,形成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鄂尔多斯婚礼,这一民俗一直保留、传承到现在。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巧考新郎、分发出嫁、圣火洗礼、跪拜公婆、交接茶勺、新娘敬茶等程序。这些程序中,包含着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民族礼仪、民族歌舞以及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一种集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民俗文化活动。

  我们在苏泊罕大草原看到的《鄂尔多斯婚礼》当然是专业文艺团体表演出来的。由于鄂尔多斯婚礼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民间一直广泛流传,鄂尔多斯市的文艺工作者便以此为素材,通过提炼加工,把鄂尔多斯婚礼搬上了文艺舞台,形成了民俗风情表演剧目《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歌舞剧团排演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被评选为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排演的民族风情剧目《鄂尔多斯婚礼》在全自治区专业文艺会演中获金奖,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看过《鄂尔多斯婚礼》的游客不由感慨:鄂尔多斯人结个婚都显得这么有文化。

  在鄂尔多斯,接待贵宾、婚丧嫁娶、重大节日等,都会摆羊背子。摆羊背子是蒙古族牧民最讲究最美味的盛宴,也是对蒙古族祝赞的展示。蒙古人食用羊背子,非常讲究和隆重。当身着民族服装的主人,满面春风地用双手端着长条形红漆托盘,放到主宾或长辈的餐桌上,仪式就开始了。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图书馆里看书的小朋友。(摄影/宾语)

  接着,主人端着盛有鲜奶的银碗,向客人敬献洁白的鲜奶,以表示他们用最圣洁、最吉祥的食品和蒙古族最高礼节,欢迎客人光临。客人们依次接过银碗,需用右手无名指到银碗中稍蘸一点鲜奶,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已再象征性地品尝一下。表达了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之情后,善于言辞的祝颂人,便用浑厚激昂的蒙古语调,吟唱着鄂尔多斯古老的、敬献全羊的祝词:

  尊敬的客人在上

  请允许我把肥嫩的整羊奉献

  它那宽阔的脊背

  就像广袤的宇宙

  它那肥大的四肢

  就像四大部洲

  它那高昂的头颅

  就像森布尔山(须弥山)全羊

  它那挺拔的长骨

  就像山上的檀香树

  把那首席的全羊

  摆放在亲朋贵客正中

  把那醇香的美酒

  斟满闪光的杯中

  有禄有福的客人们

  请将把它享用。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吟唱敬献全羊的祝词。(摄影/宾语) 

  祝词完毕,主人开始切割羊肉。伴随着三弦、四胡、扬琴、笛子、古筝等乐器奏起的酒歌,容貌俊美的蒙古族青年男女,便随着乐曲声给大家唱歌敬酒,现在最流行的就是《金杯银杯祝酒歌》: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喝个够……歌声不断,酒不断,第一次来草原的朋友,往往是不知不觉就喝得没有了知觉。

  鄂尔多斯的祝赞词起源于古代萨满祭祀和各种民俗仪式,多用于过年过节、婚礼仪式、神灵祭祀、人生礼仪、乔迁新居等,赞词包括狩猎赞、五畜赞、赛马赞、摔跤赞、弓箭赞、新毡赞等。单是对马的祝赞词就有《公马赞》、《骏马赞》、《马驹赞》、《骒马赞》、《马鞍赞》等等。每项赛马中,当参赛马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和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并手捧哈达,用鲜奶抹画骑手和马,咏诵《骏马赞》:

  额头上有月亮

  月亮中有太阳

  明星般的眼睛

  苍狼般的双耳

  大象般的头颅

  鱼鳞般的腭纹

  苍天恩赐给的

  快骏马之后代

  成吉思汗马群中的

  黑骒马之驹

  ……

  鄂尔多斯婚礼中,当新郎背负弓箭,起程娶亲时,祝颂人也会念诵《弓箭赞》:

  从苍天而降临

  扬可汗圣主威风

  震慑顽敌之魂魄

  武士着装之徽星

  庆典仪式上念诵祝赞词

  草地上念诵祝赞词

  驰骋骏马之伴随

  用金银装饰的

  宽大的黄色弓啊

  我们赞颂你

  你是

  神州大地万众

  吉祥幸福的象征

  ……

  仪式上,通常由民间艺人即祝颂人念诵祝赞词,生活当中一般由长者念诵祝赞词。特别是祝颂人念诵祝赞词,往往把民俗礼仪活动推向高潮。由于祝赞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民间文化的魅力,不仅载入了《蒙古秘史》等典籍,而且被马可波罗写在了游记里。

  在举世闻名的“河套人”的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策源地鄂尔多斯乌审旗流传着一个说法,乌审旗几乎人人写书。几乎人人写书,显然是夸张了,但乌审旗人爱写书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这里的书面文化从成吉思汗第十九代世孙呼图克台彻辰(1540—1586年)时就开始了。呼图克台彻辰修建了内蒙古地区第一座黄教寺庙大石砭庙和政教合一政纲《十福善白史》一书。其曾孙、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代世孙就是蒙古史学家、蒙古史学巨著《蒙古源流》的作者萨冈彻辰(1604—1669年)。完成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蒙古源流》从开天辟地一直讲到康熙年间,记述了从成吉思汗到林丹呼图克图汗近300年的蒙古王统,以及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是十七世纪蒙古编年史中最完整的代表作,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刻板印刷,成为中外研究蒙古史学的一部重要文献。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生存空间急剧缩小,文化传承保护面临着尴尬局面,但萨拉乌苏人在短短几年里,先后建起了萨拉乌苏遗址陈列室、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中国马头琴文化博物馆”、苏力德苏木“游牧文化博物馆”、图克镇“萨冈彻辰文博馆”等十多家博物馆。如此看重博物馆业建设,在全国尚属首位。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乌审旗一座用“书”堆成的敖包。(摄影/宾语)

  2014年8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曾组织10个内蒙古敖包文化普查课题组,分别赴全区12个盟市62个旗县进行敖包文化专项普查和调研,普查数据表明,目前在内蒙古,敖包文化传统保存最完整、敖包祭祀恢复率最高的是鄂尔多斯:已经恢复祭祀或正在恢复祭祀的敖包共有868座。最神奇的是“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乌审旗一座用“书”堆成的敖包。2010年5月,乌审召五世博格多活佛热布丹道尔吉应别速惕氏阿拉腾毕力格、哈斯毕力格兄弟俩的意愿亲手修建,图书敖包由刻好毕力贡仓蒙古文书馆所藏图书名称的山石垒成,以此表示牧民对文化的崇敬和虔诚,故命名为“书敖包”,并定每年农历4月13日位祭祀日。

  据介绍,毕力贡仓蒙古文书馆馆藏图书已经达到16000多种、3万多册。收藏的蒙古文《大藏经》影印本、《梅力更召蒙古文诵经集成》《17世纪蒙古文历史文献脚本集成》等书籍均为珍品,《搏克传奇》《阴山殇》等当代蒙古文巨著原始手写稿等均为独家之藏。收藏的原始打字机、铅印工作台及印刷机等,反映了蒙古文图书史和印刷史。

  2010年至今,毕力贡仓蒙古文书馆先后接待了区内外、国内外游客及参观者近两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鄂尔多斯 用文化与世界对话  

  东胜图书馆。(摄影/宾语)

  鄂尔多斯不只是有一座总投资29418万元的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还与东胜图书馆、伊金霍洛旗图书馆实现了互联互通,通借通还。宾语的廉政空间在东胜图书馆了解到,作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东胜图书馆设有铁西总馆、铁东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30多个馆外分馆及1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5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辆汽车图书馆、26个草原书屋、4个万村书库。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首家引进的全智能图书馆,环境优雅得像是在咖啡厅里,舒适,安静,读者可以自助阅读、查询、借阅、上网学习,上网不用操心流量,全馆无线网络全覆盖。只是一个东胜图书馆,年接待读者就达到30余万人次,年流通图书40余万册次。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