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网媒走转改】特色产业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2016-09-29 22:23: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张兴太老人讲述红军故事

  人民网驻马店9月29日电 (徐驰) 80年前,长征中的红军不费一枪一弹经过河南泌阳的山区北上抗日。80年后,老区人民一代代探索,形成当地特色产业,带领乡亲们逐步脱贫致富。

  百岁老人亲身见证长征

  “红军从这儿过的时候,我正在山上放牛。” 泌阳县高邑乡狐狸冲村的张兴太老人说。老人已经百岁高龄,红25军长征经过泌阳时,只有十多岁。

  “当时我牵着牛准备跑,怕被拉壮丁。跑了一阵一看,到处都是兵,有灰衣服的、有蓝衣服的。有戴八角帽的,有戴斗笠的,还有系白手巾的。他们看我慌里慌张,就笑,说老乡你别怕,我们是红军,打鬼子的,不抓人。” 张兴太说。当天晚上红军就住在了狐狸冲,没有一个扰民的,村民生活照旧。

  张兴太曾经的邻居张兴全是磨豆腐的。第二天一大早,张兴全喊张兴太帮他烧火。没等豆腐做好,就围上来一群当兵的,排队说要喝豆腐脑。“喝一碗往筛子里放个铜子(铜板),东家开始不敢要,推来让去就留下了。一缸豆腐脑儿喝光,收了半筛子铜子。”张兴太说。

  “吃过早饭红军就要走,我求部队让我参军,有个指挥员指着一个身体瘦弱、看起来十三四岁的带伤的小红军说,他和你年龄差不多,都还小跟不上队,等几年,我们欢迎你入伍当红军。”张兴太说。那位小红军被送到村民张十三的家里收养,部队留下一些钱和老家地址。数天后,小红军痊愈,张十三把他护送回信阳光山老家。

  山区里的特色致富路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多是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如今,在泌阳县,红军长征经过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个特色产业,当地百姓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高邑乡谭园村村民余小玉今年60岁,看起来却不过四十多。她步履轻快,精神抖擞,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棚里摘香菇。两万袋香菇,一年纯收入三四万元。

  “我种的时间短,赚的钱少。种的年头长的,一年落(挣)的更多。” 余小玉说。陈有丽是小玉的弟媳妇,她家种植香菇已有十多年,技术成熟。6亩香菇棚,每年为她带来10多万元收入。

  香菇种植在这个曾经的红军驻地随处可见。高邑乡全乡袋菇种植达到4800万袋,建设香菇保鲜库68座,成立合作社12家,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富民强乡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铜山乡焦竹园村,村民们依靠养殖有名的“夏南牛”致富。“夏南牛”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育生地就是泌阳县。

  村民王富运今年52岁,是铜山乡牧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富运养牛已有11年,目前有两座肉牛场,占地90亩,自繁自养,年销售肉牛500头左右。

  “我们这儿都是集中养殖,天气适宜的季节,老百姓在家养,天冷了都送到厂里集中喂养,年底卖牛分红。一头牛养到800公斤左右再卖,能卖2万多元。像我一年能分红100万多元。”王富运说。

  合作社里有40多户农户以牛入股,多则十几头,少则三四头。“夏南牛”名声在外,供不应求。450公斤以上的牛卖到县里龙头加工企业,农户还能得到500元奖补。

  目前,夏南牛、食用菌、烟叶等已成为泌阳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带领老区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今年60岁的余小玉在摘香菇

   

  王富运的养牛场里的农民在喂牛

   

  焦竹园村

   

  红军喝豆腐脑付的铜板就是装在这样的筛子里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