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时代长征路上的脱贫致富新征程

2016-10-06 21:1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红军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80年过去了,革命老区现状如何? 8月起,来自近百家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沿着红军的足迹进行集体采访,行程13200多公里,以各种形式展示红军长征历史和老区现状。

  于都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如今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革命老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刘春香曾是于都一名普通的售货员。2015年,她转行做起电商,主要经营本地土特产。  今年1月,于都县电子商务孵化园搭建起了众创空间,为创业者们提供全方位帮助。进驻众创空间后,刘春香网店的销售状况明显改善,“最近两个月我的淘宝店和微店土特产销量都在数千元,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不少”。  目前,于都县发展个体网店5720家,全县约10万人从事电商行业。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于都县来说,发展电商成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截至今年1月,全县共有75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其中51个服务站地处贫困村。  和刘春香一样,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下,100多万于都县民众也正开启一段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挺进湘南。当年12月,中央红军负责人在通道恭城书院召开通道会议,会议决定进军贵州,3万人通道转兵。  如今,80多年前的红色历史已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红色资源。  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告诉中新网记者,受通道会议旧址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较快,今年已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此外,通道侗族自治县还有7处国保文物、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侗寨入列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印宇鹰介绍,当地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红色文化,又有侗族民俗,去年全年接待游客2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1亿元。他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贵州

  凭着双手,走出致富新路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红军在遵义老城区的一栋二层小楼内,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转折。  如今的遵义人正凭着自己的双手,走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当地村民用藤条手工编出藤椅、藤床、藤凳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再通过网络平台销售。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古镇的马毅就依靠当地的传统工艺制品藤编,发展起总资产800余万元的公司。  马毅自小学习藤编技艺,2001年,他带着村中编织能手南下,在广东佛山的工厂编织藤制品打工。2008年,汇川区政府建立信息平台支持编藤发展。马毅随即回乡创业,仍从事藤编工艺品开发。  随着当地旅游产业不断发展,马毅的藤编生意越做越大。他还按照“公司+农户”的形式,由他下单将材料分给农户加工,计件付酬,统一销售,解决了当地168名农民就业问题。

  四川

  “红色村庄”再添红色印记

 

  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自1935年4月至翌年8月,在川西北地区往返、转战16个月。  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夹金村境内的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如今,这座“红色村庄”遍植玫瑰花,再添一抹红色印记。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望慧牵头成立了小金县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冒水村村民试种50多亩大马士革玫瑰。玫瑰花采摘后带到兰州进行加工。  如今,小金县的5个乡13个村都在陈望慧的带领下,纷纷种上了玫瑰。小金县共有1107户农户种植4000余亩玫瑰,其中带动了105户贫困户及88户“残疾人家庭”参与种植。

  甘肃

  红军学校传承红色教育理念

 

  1935年红二十五军攻占两当,揭开了红军长征在甘肃的序幕。而在甘肃庆阳,红军更留下了众多红色印记。  近年来,随着多项教育精准扶贫行动的落地,庆阳市华池县在完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方面颇见成效。  列宁学校是当地的一所红军学校。在这里工作近4年的柴校长告诉记者,打腰鼓成为每日“必修课”,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促进文化传承。“基于红色教育理念,学校还开展了家乡小导游课程,由学生自己介绍校园的红色文化,通过收集、整理、语言表达,学生了解的红色知识就自然多起来,思想也得到了洗礼。”  此外,华池县启动了“山村幼儿园计划”,改建园舍,科学规范开展保教活动。目前,华池县共有幼儿园116所,在园幼儿5231人,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0.5%,远高出甘肃全省平均水平。

  陕西

  长征落脚点的“绿色革命”

 

  陕西省吴起县是长征胜利结束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落脚吴起,中央红军结束了长征。  近年,吴起县生态环境的改善颇为明显。这在当地退耕还林展览馆中被认为是一场“绿色革命”。  吴起县退耕还林办主任刘生亮告诉记者,1997年底,水土流失面积曾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7.4%。1998年,吴起开始修复生态环境。十几年过去了,全县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底的19.2%提高到近年的72.9%。  政府推进生态自然修复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吴起县铁边城镇农民李仲邦2011年从山沟里的吴岔村移居至河西台移民新村。  他过去在老家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李仲邦平时会在蔬菜大棚里给别人打工,一天能有“一百五六十元的收入”,一家人也住进了新窑洞。  

  “现在,水、电、路、娃娃上学,都很方便。明年还希望再上一层楼吧。” 李仲邦说。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