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空间束缚 宁波城市规划亟需迈向“海湾时代”
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宁海湾。 严龙 摄(资料图)
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 上月举办的G20峰会,将杭州推向了世界舞台的“风口”。而在浙江省内曾经有过“双子星”格局地位的宁波,怎样与杭州唱好“双城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宁波自身又如何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令人深思。
挣脱空间束缚 宁波应迈向“海湾时代”
杭州已从“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引人瞩目。以西湖(老城区)为中点,向东(大江东区域)旨在再造一个“杭州新城”,向西(城西科创大走廊)串起了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云制造小镇等创新区块。
杭州的大手笔规划壮举可圈可点,但面朝大海的宁波,也不可妄自菲薄。
10月14日,在宁波召开的全省海洋港口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强调,海洋港口一体化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和好路子,要以全球的战略眼光、更高的定位、更远的眼光、更大的格局,进一步认识推进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全力打造我国海洋港口发展的新标杆。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记者采访了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宁波发展战略研究会、宁波发展规划研究院等部门有关专家,他们建议宁波宜从“三江口时代”迈向“海湾时代”,挣脱既有空间的束缚,在全新的海湾格局中施展拳脚。
宁波应重新定位“大宁波”的发展坐标,加快象山港两岸U字型海湾城市建设,实现宁波从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真正与杭州唱好“双城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超前规划 提升宁波城市整体品位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三处处长农贵新、宁波发展规划研究院刘兴景博士等提出,需要思考重新定位、产业选择、发展空间结构等问题。
改革开放多年来,随着宁波城市快速发展,“三江口”时代的空间格局,无论是容量还是结构都已捉襟见肘,“三江口”时代遭遇成长的“天花板”。每每为了一个项目的落地,绞尽脑汁,腾笼换业。而未来十几年,中心城区500万人口规模,更让这座城市一筹莫展。
宁波靠山濒海,地理区位资源得天独厚,但与国内外著名海湾型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城市发展规划需要高起点规划,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设一座符合宁波人文特色、体现高品位、高档次的海湾型城市,从而提高宁波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辐射力与影响力。
农贵新说,海湾型城市拥湾而立,具有区位和空间优势以及较高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城市与大海相结合,繁华与宁静互相融合,风景更是美不胜收。
建设海湾型城市,核心在于要跳出宁波“三江口”老城区发展,不能在空间有限的“三江口”打转,再也不能满足于“摊大饼式”发展。而应该拓展海湾型城市的框架,与宁波老城区旧城改造建设并重,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宁波城市规模,扩张经济发展腹地,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使宁波拥有更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宁波如何布局海湾型城市?专家建议,在发展空间上,城市建设的重心宜往东南方向移,以东钱湖为“蛙式跳跃”的中点,沿着三江口———东钱湖———梅山岛(春晓)这条发展轴,致力发展于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生态条件优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象山港湾南北两岸地区,沿梅山岛、春晓、咸祥、裘村、莼湖、西周、黄避岙、贤痒打造一个全新的呈U字型布局的海湾型城市。使宁波由一座三江口时代的“精致小城”,变成一个腹地开阔、潜力巨大的海湾型国际风景城市。
这个规划中的U字型海湾城市,与加拿大温哥华、美国旧金山、中国青岛等海湾城市如出一辙,可以布局“产城融合发展轴”和“生活发展轴”。宁波城市建设的规划起点要高,有相当的前瞻性,能适应经济规模的“蛙式跳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文化、经济的高度和谐统一。
象山港大桥。记者 张海华 摄
“三海联动” 要有前瞻性战略眼光
宁波发展战略研究会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宁波从“三江口时代”迈向“海湾时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时,既要有整体性、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又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在撑大城市体量的同时,善于科学制定和调整城市规划,实施“全域统筹、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三海联动”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全域统筹”,把全域的海陆资源、城市发展资源统筹在一个海湾型城市框架下,突破北仑、鄞州、奉化、象山、宁海等各区(县)行政界线,在全域统筹各种资源配置,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构建海湾型城市发展新格局。
“轴带展开”,则沿“产城融合发展轴”和“生活发展轴”和象山港湾南北两岸梅山、春晓、咸祥、裘村、西周、贤痒等一带小城镇,向纵深拓展,带动外围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通过骨干复合交通廊道,聚集信息流、物流和人流,宁波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4号线尽早向梅山、春晓、咸祥等一带延伸。
“生态间隔”,是宁波有序发展的根本。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地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宁波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组团发展”,通过强调层次化、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突出、运行高效、联系紧密的空间布局。建议宁波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尽早向山清水秀的东钱湖———象山港北岸一带迁移集聚,各组团各得其所,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三海联动”,就是海湾、海港、海岛联动。加强海湾城市基础设施互联、沿湾产业提升,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产城融合的战略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形成国际一流的海湾型城市新格局。
区域合作 确立宁波中心城市地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全新语境之下,各城市发展的路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把宁波与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并列为五个同城化发展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
专家认为,美国西海岸的海湾型城市旧金山,与宁波在地理区位、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气候条件、城市布局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可比性很强。旧金山海湾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分工协作、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结果: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之间的“硅谷”是著名的高科技中心;海湾东部的奥克兰和里士满主要为船舶制造业、机械加工业和航天业等;伯克利和圣马特奥是著名的大学城;苹果、英特尔、IBM等跨国公司均成长于此,旧金山是海湾城市经济的神经中枢。
借鉴旧金山城市的发展经验,宁波必须设法加强与舟山、台州乃至上海、杭州、绍兴、嘉兴等城市合作,推动经济高度一体化。东南商报记者 陈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