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探访列车安全“中枢神经”守护者:零下八度巡检过千作业点
中国青年网济南 1 月 24 日电 (范青军 刘永康)在铁路系统,电务部门被誉为列车安全运行的耳目和“中枢神经”,也是科技含量最高、平均学历最高的单位。他们究竟如何保障高铁的安全运行?日前,中国青年网记者前往济南西站进行了实地探访。
1 月 23 日零时 30 分至 4 时 30 分,是济南铁路局电务段济西高铁二工区的“天窗”维修期,当晚,中国青年网记者走进济南西站,全程记录了电务工人的“作业进行时”。
这里的工作状态远比想象的紧张。一踏入电务段济西高铁二工区,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都在专注地忙碌。工长周青山伸出大手与记者相握的同时,眼睛仍盯着面前信息闪烁的电脑,他正利用预备会前的间隙,察看道岔缺口和 CTC 终端的实时视频,为即将展开的检修做准备。
上道作业前,周青山察看道岔缺口信息。中国青年网 范青军 摄
晚上 9 时 40 分,“天窗修”预备会准时召开。上道工人列队点名完毕,周青山开始下达任务:“李鹏,区间 00027BG 电容测试检查,区间设备巡视检查;孙小鹏,区间 00062AG 至济西站, 00033AG 至济西站设备巡视检查,回流设施巡视检查……”洪亮的声音在值班室上空形成短暂的回音,严肃的场景,犹如一支队伍即将出征。记者注意到,预备会不仅全程录像,而且任务下达完毕后,防护员张超还当众背诵了《安全承诺书》。
周青山在“天窗修”预备会上下达任务。中国青年网 刘永康 摄
“纪律既是生命安全的保证,更是列车行驶安全的保证!”散会间隙,周青山告诉记者,春运展开后,每天通过西客站的高铁多达 321 列,有的经停,有的飞驰而过,时速高达 300 多公里。如此高的时速,意味着你一眨眼,列车就冲出去近百米,如此高速度形成的吸附力、撞击力,能瞬间把人撕成碎片。
话未说完,他已奔向工具设备间。作为工长,他不仅要审查各任务组物品请领情况,还要现场查验各小组工具准备情况。因为在交通异常繁忙的春运时期,这个“天窗点”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他们必须抓住这为数不多的上道机会,检修区内所有设备和电路,清除所有安全隐患。
在工区清点多次的工具、设备,在上道前仍要当着铁路公安的面,对照清单再清点一遍。中国青年网 范青军 摄
凌晨 12 时左右,记者穿上铁路电务段特有的黄色马夹奔赴作业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手持作业工具逐段检查,通过对讲机与车站室内工作人员密切协同,检查道岔运转情况和钢轨电流情况,任何一个微小数值的异常,他们都要查验,让旁观者在旁大气不敢喘。
电务段工作人员孟海新告诉记者,电务段之所以被称作铁路运行的中枢神经,是因为电务段管辖的设备与信号是列车运行的基础,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钢轨与机载盒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线路,列车能否运行,钢轨本身就会自动给列车传递信号。随着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提高,假若某个节点发生故障一小时,高铁列车就会一直堵到北京。
对于常人来讲,凌晨 12 点至5点 正是睡眠的最好时间,而对于电务段的工作人员来讲,却是最繁忙的时候。因为他们好不 容易申请来的“天窗期”,仅有异常宝贵的 4 小时!
电务工人精心检测钢轨电容。中国青年网 刘永康 摄
记者来到另一个作业区,发现 2 名女同志跟男同志一样,正在铁道上忙碌着。她们年龄都不大,最小的刘慧慧才 24 岁,不过看上去业务都很熟练,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几百米的检测任务。
电务工人检查应答器运转情况。中国青年网 刘永康 摄
周青山认真检修道岔杆件。 中国青年网 刘永康 摄
夜愈深,天愈冷,手机显示实时气温已降至零下八度,随行的记者已感到手脚不听使唤,不知不觉间上唇已有冰凉的鼻涕。然而作业区里依然灯光闪闪,对讲机不时传来特有的声音。就在记者几乎快要冻僵的时候,远方传来鸡叫声,紧接着,靠近站台的那端传来欢呼声,长达 1.6 公里、遍布 29 个道岔,上千个作业点的巡修检测终于完成了 !
“让标准成为习惯,用细节提升质量。”记者和工作人员返回电务段时,这高悬的 14 字标语,在微启的晨色中分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