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80后扶贫标兵:289个村民按下红手印挽留他

2017-12-29 16:0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建村组道路9000米、拓宽8000米,建成桥梁6座、拦河坝4座,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260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对全村52户贫困户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三年来,李朝阳在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完成的脱贫成绩单,让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乡亲们递送的留任请愿信上,为什么按有289个红手印。

   

  印着289个红手印的村民请愿信。受访者供图

  “80后”的李朝阳是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2014年10月,他选派至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任河口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不仅先后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2017年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李朝阳还两次被授予“优秀选派第一书记标兵”荣誉称呼,连续六年在驻村工作年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两次任期考核获优秀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

  289个红手印

  289个鲜红的手印,印满了3张A4纸,附在一份请愿信的后面。

  2017年10月,李朝阳在河口村的任期届满,他想再次向组织“请战”,申请继续留在河口村工作。

  还没等他向组织上开口,便收到了乡亲们的挽留信。上面清晰的手印让李朝阳明白,这是淳朴的村民们在用最朴素的方式挽留他。

  “看到乡亲们的信,我下定决心留下来,继续带领河口村的村民们脱贫致富。”李朝阳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做了多年扶贫工作队长,他越干越有劲儿!

  李朝阳来河口村的三年里,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5.87%下降到了2016年的1.74%。141户贫困户中,有131户脱了贫。

  “怎样通过发展产业,使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这问题困扰李朝阳好一阵子。为找准出路,他白天在村里转,晚上躺在床上辗转、想办法:河口村山地多耕地少,像在淮南的杨镇村那样大面积发展种植业不现实;没有像杨镇村那样毗邻瓦埠湖的水面资源,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也不可能……

  多次带着村民外出考察,请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来村里把脉,最终,他们决定在村里搞秸秆食用菌立体种植。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成立后,首批种植大棚平菇大获成功,部分贫困户当年就脱了贫,这一下子提振了大家的发展信心。

  紧接着,李朝阳带领村民立足河口村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先后又成立了生态黄牛养殖、富硒茶种植与加工、农机服务、植保服务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分别加入了各类合作社。

  现在,河口村已形成食用菌种植、黄牛养殖、富硒茶种植与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

   

  李朝阳曾动员的贫困户,成为秸秆食用菌合作社第一批社员。如今,这些家庭已成功脱贫。受访者供图

  一次尴尬的对话

  时隔3年,李朝阳仍清晰记得,刚来河口村时的一件尴尬事儿。

  河口村位于皖南山区腹地,山多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设施落后,这一直是影响村里发展的最大“瓶颈”。基础设施落后和教育落后两大问题一直困扰着乡亲们。

  李朝阳回忆,他驻村不到半个月,跑遍了全村17个村民组,和村“两委”一户户摸家底,走访困难户问致贫原委、问题症结。走访石马塘村民组时,一位村民的话让他尴尬。 

  “我跟村民告别时说,我来咱们河口工作了,以后还会经常来看大家。有位大姐走上前说道:‘刚才向你反映的修路问题,如果没有眉目,你就别再来了!’”这让他感到十分尴尬,一时不知道怎么接话才好,身旁的村干部忙上前打了圆场。

  李朝阳对记者说,通过这事儿,他感受到群众想改变状况的强烈愿望,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压力为动力,和乡亲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为尽快改变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李朝阳磨破了十几双鞋, 从安徽省民委等多方筹集资金,新建了村组道路9000米,拓宽8000米;建成桥梁6座、拦河坝4座;解决了260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他还协调电力部门投入600余万元资金,对全村17个村民组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协调电信部门投入100余万元资金,实现了全村宽带全覆盖;争取安广网络投入50余万元,实现了数字电视到组;建成村级集体光伏电站1座、户用光伏电站40座;对全村52户贫困户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项目……

   

  李朝阳在田间地头向村民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扶智与扶志“齐步走”

  扶贫先扶“智”。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李朝阳心里还装有一件事——河口村的教育问题。他争取到240万元资金,新建了960余平方米的村幼儿园和村小学教职工周转房,解决了34名幼儿入托和14名教职工住宿问题,争取了40余万元对村小学运动场进行了改造。

  “为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李书记还帮我们引进了在线课堂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设备的改善,优秀教师也留下了,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河口小学校长沈和平说。

  吴多平是河口村板桥村民组的居民,家中4口人,有个七十多岁患老年痴呆的奶奶,16岁的儿子即将初中毕业。平时生活全靠夫妻俩种些茶叶和打零工维持,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之前他们家一直为即将毕业的孩子去哪读书犯愁。

  2016年4月,李朝阳帮吴多平家和另外4户居民联系了位于省城的汽车工业学校,让这几家的孩子全部去学技术。“现在,孩子的学费、住宿费全免,还能领到一定生活补贴,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感觉孩子将来能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我们家的情况也会好起来。”吴多平的妻子说。

  扶贫更要扶“志”。为激发村民脱贫信心和斗志,自 2014年10月驻村以来,李朝阳在村里开办了“河口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农业方面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来大讲堂传播先进理念,普及农业知识,分享实用技术。

  他还组织开展了“河口好人”“河口最美女性”等一系列活动。全村形成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的浓厚氛围,出现了贫困户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不坐等“政策兜底”的可喜现象。

   

  李朝阳在村扶贫车间了解生产和经营状况。受访者供图

  干“上瘾”了

  回忆最初的扶贫经历,李朝阳满脸幸福地介绍,2012年初,组织上动员他到淮南一个贫困村——杨镇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领导,他很犹豫。“我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现在一下子扎到村里,心里没底,听说这个村很穷很偏,生活很不方便,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得了。”

  他坦言,当时还有一个顾虑。“听人说,如果长期离开单位,和同事们接触少了,也不在领导身边了,到推荐干部的时候,就不占优势了。”父亲的一句话,让他有了决定:“你爸我就是一个农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现在大部分亲戚也还都在农村,农村是你的根呀,再说了,机关干部下去锻炼锻炼,多好的机会。”

  到2014年,李朝阳担任第一书记的杨镇村,终于摘掉戴了11年的贫困村、“后进村”帽子。

  “累并快乐着,时间过得很快。”李朝阳用这句话,概括了过去三年的经历。离开杨镇村时,一些群众跟了十几公里,一直把他送到高速路口。

  回单位上了几天班,坐在办公室里,李朝阳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分明是在农村还没干够,真的不该离开乡亲们。”他说,“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号召后,我们省民委的帮扶点也从淮南的杨镇村,调整到了池州的一个贫困山村——河口村。跟家人商量后,我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

  三年来,河口村顺利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出列的目标。然而,李朝阳决定继续留下来。他憨厚地笑着对记者说:“脱贫攻坚是场硬仗,虽然村里已经从重点贫困村中出列,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还有十户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户尚未脱贫,部分贫困户脱贫质量不高,存在返贫可能,绝不能掉以轻心。我做了六年多的扶贫干部,已经‘干上瘾’了,还想接着干下去。” 

  “马上就要开始第三个任期了,有人说我傻,说你已经在村里干了6年,也提拔了副处长,‘金’也镀过了,该回来了,不能老在村里,而且现在扶贫工作考核越来越严了。”李朝阳说,面对这些劝说,他一直不做回答,“他们哪里知道,我的心已经牢牢和乡亲们拴在一起。”(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高鑫)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