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子改变一个村庄
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谷抒航
30多年前,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河以东,芙蓉区东岸街道东屯村,天晴一身灰,落雨一身泥,喝水摇井压,电压不稳定……
如今,东屯是文明村、富裕村。走进村里,三条八车道的主干道和一条沿河景观路环绕村庄;瑞祥陶瓷市场、永康门业市场的牌楼格外醒目;六层的联排安置房,红顶白墙、整齐划一;楼下的车位被村民的私家车停得满满当当。
住房变了,交通变了,收入变了。
没变的,是东屯村每月20日晚上的党小组会议。
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争当先锋楷模。一个日子改变一个村庄。
规 矩
在东屯村党支部的资料室,3个资料柜中整齐码放着几十个记录本,30多年来,村党支部历经两次搬迁,这些资料依旧保存完好。
泛黄的封皮上,“长沙市郊区委员会组织部制”(现芙蓉区)的字样赫然在目,圆珠笔、钢笔留下的字迹工整而详尽。这些记录都指向同一个日子,每月20日。这是前党支部书记赵君成定下的规矩:除了党支部成员定期开会学习以外,每个党小组必须在每月20日晚上开会学习一次。
30多年前的第一次党小组会议是在党小组组长家中召开的。当时的东屯村党支部,只有3个党小组,38名党员。
为什么是20日?
“当时村里党员群众都是种菜务农为主,忙活了大半个月,可以将之前的经验教训用到接下来的工作和生产中。”回忆起当年这个决定,赵君成回答。
1992年,赵君成被原东岸乡政府调走了,颜怀德被选为村支部书记。班子变了,每月20日党小组开会学习的习惯没变,一直坚持到今天。
会议内容有哪些?
“贯彻上级精神、布置学习任务、反馈群众意见,涉及村务民生、关乎集体利益的事情,都可以拿到会上讲。”颜怀德介绍。
周志强是第二党小组组长。1991年,他退伍回到村里参加会议时,有个老党员考他:“志强啊,一分地可以下多少蔸丝瓜苗、辣椒苗?”周志强用手挠着头,答不上。他感到必须从头学起。
宋佳是本村人,念完高中后当了5年兵,评过优秀士兵,还在部队入了党。2007年宋佳复员回到村上工作,了解的第一条“规矩”就是每月20日晚上要参加党小组会议。
现在东屯村党支部有4个党小组,117名党员,30多年来党组织壮大了不少。村党支部对党内生活却从未放松,尤其是每月20日的党小组会议早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开会学习不用通知,特殊情况不学才要通知,以前没电话,上门挨家挨户喊,现在方便了,就在微信里通知一声。”退休村干部柳爱群告诉记者。
考 试
20世纪90年代末,东屯村仅通一条公路,种田种菜,养家禽,打短工,人均年收入不足1400元。2000多名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
2000年年底,东岸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初现端倪。东屯村位于远大路南侧又临近汽车东站,交通便利。在芙蓉区一轮招商引资发展过程中,经营陶瓷建材多年的温州客商李阿芬有了在东屯村建市场的意向。颜怀德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商机,村两委商议后,一致同意建市场。
“有了市场,就有了人气,不但能收租金,还能开饭馆、卖服装、跑运输,能带富周围一大群人。”2001年年初的党员大会上,颜怀德第一次向党支部抛出了这个想法。
两个月的调查走访后,28条支持、反对、怀疑观望的不同意见被收集到一起。“一、二组土地是‘低洼田’(收成不好的土地),七组是靠马路边的‘门面田’,三、四组是村民种菜维持生计的‘收入田’,这些地的价格怎么一概而论?”“以前有过合作建市场失败了的例子,如果我们搞不成怎么办?”
面对村民的疑问,在2月的支部会议上,颜怀德说:“市场能不能建成,是对我们支部战斗力、群众工作能力的一次考试。”
2001年2月,村委会与市场方洽谈,3月动工,但仍有个别村民对组上签的土地租赁协议不满。
“村里2000多人,要想一条心很难,关键是党员带头,党员思想通了,党员家属就通了,群众才能跟着通。”颜怀德横下一条心,带着当时村两委7人,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
村民杨嗲的田靠着路边,一直不肯签字。家里,菜园里,猪圈里,颜怀德带着村干部前后上门十几次。“颜书记,市场赚不赚钱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你比我们看得远。”最终,在杨嗲家猪圈的水泥墩上,签下青苗补偿协议。
村民邓毛嗲的侄儿曾反对市场建设,在一次下户做工作过程中,党小组组长周秀云碰到邓毛嗲在菜园里浇水,赶紧上前去打招呼,两人坐在菜土旁扯起了家常。周秀云话锋一转:“毛嗲,这个市场搞起来是好事,您原来当过生产队长,也理解搞集体的难处,做做他的工作行吗?”邓毛嗲笑了一下说:“我和他说说。”
在这场考试面前,支部交出了优秀答卷。2001年3月,涉及陶瓷市场建设的5个村民组158户村民全部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6个月后,瑞祥陶瓷市场正式投入使用。而今,市场年营业额过亿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村民年人均分到3000元红利。
先 锋
2008年1月20日的党小组会议记录显得简单而仓促,议题是抗冰救灾。那一年,我国南方遭受特大冰灾袭击,从1月13日开始,持续低温暴雪天气来袭。雨还在空中,就冻成了冰,落到地上,成了一层硬壳,雪也是那种沙子雪,落在地面,又冻上了。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说,下这种沙子雪,不会有晴天,天气这一段时间没有好转的迹象。
村党支部作出决定:全体党员早晨6点集合,上路铲冰除雪,一定要保证远大路和东屯渡大桥正常通行。
党员带头,群众助力,一起铲雪、撒盐、烤火,24小时排班,持续20天,直到冰消日出。
每年五六月份,支部党小组会议都会把防汛工作当成一项常规内容。2017年6月30日晚间,一场持续的大暴雨不期而至,湘江水位暴涨,东屯村西侧的浏阳河水位刷新了1998年的洪水纪录,一度达到40.08米,大堤告急。
村里40多名党员自发组织昼夜巡堤。7月1日晚,水位不断上涨,23时,河堤下的滨河路出现多处管涌。党员冯勇强、马军伟等人第一批赶到现场,处理险情,安排疏散村民,阻隔通行车辆。7月2日上午,年近六旬的颜怀德在河堤上连续值守两天两夜后,体力透支,在防汛执勤点上晕倒。7月20日,水位退到37米以下,河水漫堤、溃堤险情终于暂时稳定。党小组会议按时召开,白天正常工作,晚上义务巡逻。
村支部第三党小组组长周利云对记者说:“有句老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大小事情来了,村里的党员都是个顶个。”
刘胜是第一党小组组长,住在安置小区四楼,却总是将一到四层的楼道和公共前坪收拾得干干净净,他每周扫三次,成了义务保洁员。
退休老党员邓云汉懂些木匠手艺,为村里东屯小学义务修理课桌椅十多年,如今老人虽已经去世,村民们还记得他生前做过的这些小事。
有一次一户村民家安置房着火,刘洪、彭小虎等几名村干部二话没说冲上去接水管救火,在党员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消防车还没到,火就被扑灭了。
乡 魂
记者翻阅历年来党小组会议记录本,朴素的文字里跃动着精神的魂。
2018年7月20日晚,东屯村各党小组会议的主题是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家商定了办红白喜事的统一标准、流程和场地,并将婚事新办、厚养薄葬、拒绝高价彩礼等内容写入新版村规民约。
过去,东屯村会给过世人的家里补贴400元,一卷鞭炮和一个花圈;而现在把鞭炮换成了一床被子。
东屯村八组匡合平老人有着47年党龄,生前叮嘱儿子:“丧事一切从简,不搭拱棚,不做道场,不放鞭炮。”儿子匡友发遵循老人遗愿,一切从简,顺利办完丧事。以往办丧事都要请亲朋好友帮忙,俗称“帮工”。主家表示感谢,会给帮工一些费用或者香烟。而在匡老的葬礼上,帮工说:“我们把事情做好,不收孝家的烟酒钱财,不放烟花鞭炮。”
在东屯村工作了20年的村干部赵建高,2018年6月17日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早上5点坐汽车出发,22点回家,“井冈山一日游”,这是孩子送给父亲60岁生日的贺礼。赵建高忘带手机,结果一天下来有99条未读短信、36个未接电话。“生日前,很多同学和战友打电话来要我办酒席。我说今年不办了,我是党员呐。”
陈规陋习逐渐摒弃,但一些老传统不但没有撂下,反而越发出彩了。
划龙舟一直是村里男女老少热衷的一项运动,每年3月到10月,村里的青壮年都会自发组织龙舟队训练。年复一年,队伍老化,龙船也旧了。村委会按照村民的意愿,把划龙舟这件事纳入了“议事日程”。
一支新的龙舟队诞生了,他们的目标不只是每年端午节自娱自乐,而是参加“中华龙舟大赛”。2017年农历正月初九,外面天寒地冻,村委会却热气腾腾。40个年轻小伙子坐在会议室里,手拿船桨,桨上绑着红砖,使劲划着。“天气实在太冷,下不了水,就在岸上练。”
文体委员匡科是一名党员,还曾是武警雪豹突击队特种兵。2011年退伍回到村里,他有了一个新的任务。
“鼓声是龙舟行驶的灵魂,队员们都要根据鼓声节奏快慢来划桨。”匡科告诉战友们。白天各自忙活,晚上开展训练,月光下,浏阳河上闻鼓声,劈波斩浪向前进。26个村民,在他的指导下,成了勇猛的“雪豹”。2017年端午节,中华龙舟赛在浏阳河上举行,东屯村龙舟队,作为业余队伍,挺进了决赛。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起抓。2005年,在老党员周秀云的带领下,村里组建了第一支文艺健身队。广场舞、扭秧歌、太极拳、羽毛球,各种文化娱乐项目逐渐填满了村民的空闲时间。“我们村里现在是‘三多三少’,学技术的多了,扯麻纱(纠纷)的少了;讲科学的多了,搞迷信的少了;爱运动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匡科告诉记者。
近年来东屯村获得了很多荣誉: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村、廉政建设示范村、群众体育文化示范村、区级“红旗农村党支部”“两学一做”先进基层党组织……
颜怀德对记者说:“党支部抓好党小组,党小组管好每个党员,每个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大家都明白:社会要发展,干群一条心。老百姓是党的根,党是老百姓的魂!”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9日 01版)
[责编: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