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基层减负关键要让干部回归主责主业
关注基层减负系列网评之三:
小 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重点解决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问题,为治理形式主义开出了一剂良方。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干部犹如行政体系的“神经末梢”,负担过重、动力不足将导致“神经末梢”失灵,影响行政效能和社会治理成效。《通知》击中了基层干部痛点,举措务实管用,值得点赞。但也当清醒认识到,为基层减负并非简单地“卸包袱”,关键还要重新厘清基层责、权、利的关系,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
要破解“脱实向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不是在迎检,就是在准备迎检”……基层干部分身乏术、疲于应付,聚焦主责主业精力被挤压。为补足工作短板,只能在工作总结和台账资料上“花心思”“做文章”。要破解“脱实向虚”,上级部门当改变“资料厚度等于干事强度”“开会数量等于落实力度”等思想,明确自身职责,用好督查检查考核这个“指挥棒”,将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要明确基层干部职责使命。近年来,随着改革深化、发展转型、从严治党等压力不断增加,一些上级部门挂牌子、甩挑子过于随意,乡镇一级“一套班子,N个牌子”“一岗多责”等情况增多。事多了就抓不准主次,活多了就出不了成效。要让基层干事的成效显出来,就要让上级和下级各负其责,部门之间做好配合协调。用好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在主责主业上下功夫,避免压力“层层甩锅”;致力于机制创新,理顺条块关系,打破多头管理,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
要以群众的口碑考核干部。基层干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主要渠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力量。但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层干部不理事、作风不正不实等问题。基层的事情人民说了算,管理基层干部要引入民意因素,以群众反映测量工作实效,把服务群众的“痕迹”留在群众的心上。同时还要细化服务群众的相关奖惩措施等,让多为群众办事分忧的干部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引导基层干部更好地深入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