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勾勒黄河流域美好未来
打开中国地图,北有黄河,南有长江。一江一河从世界屋脊出发,不舍昼夜奔流入海,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至今仍是沿岸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一江一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一江一河关键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9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次为黄河总体把脉的重要会议。
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母亲河的保护,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心系长江、不忘黄河。一江一河,一南一北,同时并举,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长江岸边,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他强调,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沿江察看两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
长江、黄河,一南一北,环境迥异,经济有别,但三次座谈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母亲河高质量发展指出必由之路。
把脉一江一河,母亲河“病”了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说:“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次考察调研中为黄河、长江把脉问诊。
2019年8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了解黄河治理和保护、堤坝加固防洪工程建设等情况。
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也面临挑战和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有关方面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
一江一河支撑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困扰长江、黄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制约。
一江一河之“病”,尽管病症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是都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反映出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待“调和”,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
货轮行驶在重庆巫山县境内的长江巫峡段江面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探索,是对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历史思考和战略抉择。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经济社会大发展,是时候改变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方式,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时候了!
谋划一江一河,谋划中国高质量发展
在9月18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不同的主体功能区一定要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生态功能区就要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粮食主产区就要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贫困地区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谋划一江一河,就是谋划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黄河兰州段的深安黄河大桥。
黄河、长江沿岸地方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探索出一条路径。
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干到底;又要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相信,随着此次座谈会的召开,一江一河的绿色发展之路将走得更加坚定。母亲河定会永葆生机活力,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出品人:赵承
策划:霍小光、张旭东
监制:杜宇
文字:高敬、王立彬
摄影:鞠鹏、谢环驰、王全超、范培珅
视觉:苗夏阳、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