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老区人民日子越过越亮堂

2019-09-20 21:59: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华屋新旧貌对比
华屋新旧貌对比

  “哎呀嘞……有一个故事你听我讲,毛主席给我开天窗,开出个天窗明又亮,(介子个)共产党,就是那天上的红太阳。”

  在红都瑞金,流传着很多脍炙人口的红色革命故事,能歌善舞的赣南客家人把它们写进了歌曲里,谢大娘家的天窗就是一件暖心的小事。

  1931年,毛泽东住进了瑞金叶坪村谢大娘腾出的房间。因嫌房间内光线暗,谢大娘冬天常顶着寒风在门口做针线活儿,毛泽东就将这件事默记在心。他特意安排警卫员到市场买了几块玻璃瓦带给谢大娘。房间开了玻璃窗,阳光投射进来,也照亮了谢大娘的心。

  “小小的天窗给大娘的生活增加了一点光亮,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瑞金叶坪旧址群管理处讲解员杨丽珊深情地讲述道。

  行走在山岭间,忽而一阵风,松枝松叶呼呼作响,在树荫的庇护下,沿石阶步行而上,高处的十七棵松树苍翠挺拔。

  这里是黄沙村华屋,十七棵松树被村里人叫做“信念树”。每年清明节,年过八旬的华崇祁都要到树下祭奠父亲和叔叔。上世纪30年代初,就在他出生前一个多月,父亲华钦材、叔叔华钦梁踏上革命征途,再也没能回来。

  当年,仅有43户的华屋家家有人参加革命,其中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先后报名。参军前夕,他们来到后山的蛤蟆岭,每人种下一棵象征万古长青的松树并约定:如果有人牺牲,活着的人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照看好这些松树。

  青松犹如打不倒的战士,数十年来不惧风雨、坚守华屋,见证着华屋人的喜悦与幸福。

  过去,华屋整个村有103户住土坯房,其中8户农户因自家土坯房倒塌而不得不租房住,新房是华屋人的共同期盼。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一出台,就把这个老表们最迫切的需求提上日程。

  66套规划整齐的住房拔地而起,1.8公里的环村柏油路通了,1.5公里高压电线路也搭好了,村级卫生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景观绿化带和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没开灯都觉得亮!住在新房里,舒服、通气又卫生,用上了自来水,再不用担水了。”作为第一批搬入新房的村民,83岁的华钦万说起感受来,高兴得像个孩子。

  安居后如何乐业?怎样才能把日子越过越亮堂?开天窗、搬新屋、兴产业……让老区百姓树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至关重要。

  2012年以前,华屋贫困程度极深,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左右;到了2018年,人均收入可达1.1万元。

  脱贫增收的法宝是什么?产业兴旺。近年来,华屋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模式,发动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山上种油茶、田间种蔬菜、荒坡养蜜蜂”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已种植白莲480亩、蔬菜286亩、油茶300亩、毛竹2000亩、葡萄等瓜果201亩,养蜂300余箱,村里的农村e邮服务站点忙个不停,农产品不愁销路。

  内生动力一旦被激发,连外出务工的人都想着回来。“新房建好了就留下了,现在一年能赚5、6万,比在外打工强。”华崇祁的儿子华水林曾在深圳、汕头、贵州等地做建筑工地的杂工,搬进新房的当年就脱了贫。如今,他不仅种蔬菜水果,管理20多个大棚,还开起了民宿,吃上了红色旅游饭。“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何必去外面?”华水林说。

  据了解,赣州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76.02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18.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6.71%下降到2018年的2.45%。目前,瑞金等7个贫困县已经实现脱贫摘帽。

红军烈士纪念亭旁,十七棵青松挺拔,松树上挂着17位当年参军的华氏青年的姓名牌。艾鑫 摄
红军烈士纪念亭旁,十七棵青松挺拔,松树上挂着17位当年参军的华氏青年的姓名牌。艾鑫 摄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