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李道豫:世界舞台中国心

2019-10-14 10:31: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光明日报记者 蔺紫鸥

  从1952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到2004年离休,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到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的外交生涯在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外交场中熠熠生辉。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他稳妥处理敏感问题,坚定捍卫国家利益,一颗中国心始终闪闪发亮。

  李道豫1932年8月生于上海。1948年11月,还在上高三的李道豫就加入地下党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沪江大学教育系,后因补充党员力量转去英文系。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李道豫被抽调去参加会议翻译工作。就这样,本打算留校的他机缘巧合进入了外交部工作。

  李道豫认为,当外交官与时间节点有很大关系,有的阶段风平浪静,而他“每次都遇上疾风骤雨”。

  1990年6月,58岁的李道豫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用他的话说,任上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其中,第一次海湾战争堪称李道豫任职期间的最大挑战。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安理会半夜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美国和科威特联合提出,第一集体谴责伊拉克侵略,第二要求伊拉克必须退回到8月1日的阵地。

  “当时,我们这边在开会,伊拉克已经打进科威特首都了,这早就不是边境冲突了。”李道豫回忆说,当时正值北京时间中午,他马上给时任外交部部长钱其琛打电话请示。李道豫建议,对伊拉克进入科威特表示遗憾,对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提案投赞成票。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内的批准。他代表中方在此次事件上的表态在国际上包括科威特方面都获得了正面反响。

  据李道豫介绍,自1988年起,每逢国际上有重大事件发生,决议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进行全体讨论之前,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大使必须首先进行磋商。由于这属于非正式磋商性质,无人主持也不需要批准发言,所以格外需要外交智慧。对有些事情不完全同意,但又不想阻拦,该怎么办?李道豫想了个办法,在五国讨论稿下面不写“五国同意了”,而写“五国讨论过”,既遵循流程,又守住了中方立场。

  “联合国的院子不大,但它是世界的大舞台。”李道豫在这个多边外交的大舞台上纵横捭阖,积极准确地表达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1993年4月,李道豫调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刚一上任,就遇到了大难题。当时克林顿政府刚上台,就以“最惠国待遇”向中国施压,如果一年内中国不在人权问题上让步,就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李道豫沉着应对,带领使馆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克林顿政府在一年后主动终止了这一错误决定。

  除最惠国待遇问题之外,李道豫还经历了中美之间的众多摩擦。1995年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中美关系降到最低点。李道豫严正指出问题严重性,并申明中国立场。之后,他奉调回国述职以示抗议,直至美方承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后,他才奉命返任。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增进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其中,李道豫带领驻美使馆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访问的成功。中美关系终于迎来好转。

  为了广泛宣传中国,除了官方外交工作,还要做大量公共外交。李道豫跑遍了全美50个州,包括最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在各地做了200多次正式演讲。此外,他还积极与大企业主管、大学沟通,谋求发展合作;主动接触重要媒体,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表达中国立场,反驳不实指控。

  1998年2月,李道豫离任之前,100多位美国议员出席了在美国国会曼斯菲尔德大厅举行的欢送招待会为他饯行,这样的规格在当时十分罕见。对于李道豫来说,这是最好的祝福,也是他在风起云涌的世界外交舞台用智慧与信念展现中国风采的最佳证明。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4日 04版)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