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的奇迹》第一集丨北大荒拓荒、盐碱地改造......“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中国粮的奇迹》第一集聚焦于70年来,中国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释放活力,提高粮食产量,从而胜利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的奋斗历程。
从北大荒拓荒、改造盐碱地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改革,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大生产格局,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一项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接续出台,不断释放土地增产潜力,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光辉成果,也是亿万中国农民辛勤劳动的伟大成就。
“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视频“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惊叹,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当初5亿多人吃不饱,到现在近14亿人吃得好。70年间,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供给由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
这样的奇迹让世界瞩目,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
“北大荒”变身“北大仓”
△视频“北大荒”变身“北大仓”
70年前,解决五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新中国的头等大事。国家把目光聚焦到这块中国最大的黑土地,开始大规模开垦北大荒。
全国数十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科技人员,充满激情来到这片黑土地上。
战天斗地,百折不挠。一代又一代垦荒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用汗水和鲜血写下辉煌史诗,在黑土地上刻下了一座历史丰碑。
如今,北大荒拥有耕地4300万亩,一年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这里每年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5000万中国人。
七十载春秋,北大荒从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华大粮仓,为中国人端牢饭碗作出了卓越贡献。
盐碱地里逐麦浪,“渤海粮仓”增产百亿斤
△视频 盐碱地里逐麦浪,“渤海粮仓”增产百亿斤
改造盐碱地是中国的千年难题。
在山东滨海,因为海水倒灌,5000亩盐碱地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为地下咸水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上升通道,如何改造一直是个难题。这只是环渤海地区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中的一角。
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它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进行改造。
中科院刘长生团队研发出利用微生物群阻断地下咸水上升通道的办法,为治理盐碱地添加了助力。
这片不毛之地从未像现在这样能够大面积种植粮食。曾经低产缺粮的黄淮海平原,如今已经成功改造了3000多万亩盐碱地,成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预计到2020年,环渤海地区具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有望建成“渤海粮仓”。
联产承包激活力,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视频 联产承包激活力,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在安徽小岗村的一间普通农舍里,严金昌和另外17位农民悄悄签下生死状,将村内的集体土地分包到户,搞起了大包干。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0年,小岗村就迎来了大丰收。
家家粮满仓,处处都在盖新房。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活泛的徐国生还搞起了副业,仅养兔一项当年收入1400元。
1980年春节前夕,凤阳县312户家有万斤粮的冒尖户代表受到表彰。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小岗人打破坚冰,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号角。
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3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给予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正式登上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舞台。
到1984年,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谁来种地”不用愁 农业职业经理人显身手
△视频“谁来种地”不用愁 职业经理人显身手
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010年,四川崇州农民开始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再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土地的新型经营方式。
今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魏涛就是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当初,他通过竞聘上岗,开始管理千功村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700多亩土地。六年来,他一个人就把合作社管理得井井有条。
如今,魏涛管理的土地,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为了增收,他接下种子公司的制种订单,收益是常规稻谷的10倍;实行田间综合套养,从养鱼到养小龙虾,魏涛手里的土地附加值不断攀升。
2018年,魏涛所在的合作社每亩地纯收入达到1000元。这700多亩地,每年能为魏涛带来收入20多万元。
懂技术、会经营、有知识、有激情,如今管理着崇州58万亩耕地的,大多是像魏涛这样年富力强的高素质农民。
三权分置改革,给了魏涛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这些年轻人的新思维、新理念再次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北京来的高人”治愈了盐碱地治理的千年难题
△视频 “北京来的高人”治愈了盐碱地治理的千年难题
河北省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核心区域。这里日照充足,气候优越,但却没办法种出庄稼。
张庄村更是曲周县有名的重点盐碱地,几十年来当地的百姓只能靠刮地上的盐,换钱生存。
在黄淮海平原上,像这样盐碱严重、低产缺粮的土地共有330多万公顷。当时,这里每年要从南方调入大量救济粮。
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和同事来到张庄村,开始治理盐碱地。
他们经过初步调查,就发现这里边实质问题太复杂了,它又旱又涝又盐碱,地下水还是咸的。
治理盐碱地是中国的千年难题。当地老百姓对石元春治碱的实力半信半疑。
为了坚定信心,石元春和同事立下军令状:“我说这样吧,这块地改不好我们不走了。”
在大量调查、摸清水盐运动的规律后,石元春他们推翻以往的治碱经验,提出了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
效果很明显、很快。冬天开始规划,开始动工,第二年盐碱地里就长上庄稼了。
惊喜之余,当地的百姓们就传开了,都说:祖祖辈辈盐碱地上长不出庄稼来,这次是北京来了高人。
但在石元春看来,这不是高人的原因,而是科学的力量。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千多名科技工作者在黄淮海平原上,展开了长达三十年的农业科技大会战,探索出黄淮海盐碱地治理的多种模式。
仓廪实,天下安。
如今,中国人的饭碗已经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70年来,中国在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上不断书写鸿篇、创造历史,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发展之路。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11月18日、19日20:00档,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中国粮的奇迹》,中国靠什么满足了近14亿人的口腹之欲?届时给你答案!
- 《中国粮的奇迹》第二集 | 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农业智能化……科技助力中国粮2019-11-19
- 专题片《中国粮的奇迹》即将播出201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