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人民楷模”高德荣扎根西南边陲,带领群众奋斗数十载——“你干了,路就在脚下”(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2019-11-26 10:54: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图为高德荣。谢 宇摄(新华社发)

  电视里正播着时政新闻,65岁的高德荣坐在小板凳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火塘的光忽明忽暗,映着他黝黑的脸庞。这位老人扎根西南边陲,在深山峡谷中带领群众奋斗数十载,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县长”。如今,独龙族“一跃千年”告别了贫困。前不久,这位独龙族老人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作为党员,我只是做些应该做的事”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地处深山峡谷中的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仅有一条公路通往外界,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独龙族群众还过着“过江靠溜索,出门走天路”的艰辛生活。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初的大雪封山期间,独龙江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高德荣时常挂在嘴边,也落实在行动上。通向外界的路需要翻越高黎贡山,为了这条“天路”,时任贡山县县长的高德荣使出浑身解数筹措修路资金。“你不干,路就在天上;你干了,路就在脚下。”他说。

  1999年,全长96.2公里的独龙江公路全线贯通,独龙江人背马驮的历史宣告结束;2003年,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高德荣又在两会上大声疾呼“修缮独龙江公路”,次年,道路修缮后从县城到独龙江乡所需的时间由10小时减少到4小时;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贯通,独龙族终于告别大雪封山被束缚半年的历史。

  长期奔走在河谷边、高山上,难免落下一些老毛病,看完新闻,高德荣接过老伴递过来的药,一把塞进嘴里服下。“作为党员,我只是做些应该做的事。”高德荣说。

  “全面小康,独龙族没有掉队”

  “全面小康,独龙族没有掉队!”高德荣说。2018年底,云南贡山传来喜讯:在党和国家关怀扶持、社会各界倾力相助下,独龙族宣告整族脱贫,告别延续千年的贫困命运。在这背后,为改善独龙族生产生活条件而长期奔波的“老县长”高德荣功不可没。

  高德荣儿时的梦想和所有被高黎贡山挡在峡谷深处的独龙族孩子一样:吃得饱、有衣穿,走出大山。

  经过寒窗苦读,终于走出大山,当上干部的高德荣却始终放不下贫困的独龙江乡。他不顾家人劝阻,放弃了在州府工作的机会,两次执意要求调回独龙江。

  刀耕火种、烧柴取暖,曾是独龙族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直到2011年底,独龙族还过着住在茅草房、出行靠溜索、生活靠低保的日子,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55元。

  穷则思变。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高德荣带领群众发展种植草果、重楼和养殖独龙牛、招引独龙蜂等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路子。

  “要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坚持不懈奋斗”

  如今,独龙江乡1000余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遍地开花,4G网络、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到全乡,6个行政村全部通柏油路,大病保险全覆盖……几乎每一件事背后都有高德荣不懈努力的影子。

  “如今独龙族整族脱贫了,但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要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坚持不懈奋斗。我们要把上级给的扶持资金当成种子,靠我们自力更生来发芽结果。”高德荣说,娃娃这一代要读好书,到知识里去找小康。

  脱贫“摘帽”是新的起点,教育提升、交通改善、水土保持、民族文化保护等仍然是这位退而不休的老人思考和牵挂的工作。

  今年国庆前夕,高德荣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当他走向领奖台时,远在西南边陲,很多独龙族群众围坐在电视机前,高兴不已。

  获奖后,回到独龙江乡的高德荣,又开始起早贪黑,跑工地、进农家,奔忙在峡谷山水间。

  (据新华社电  记者赵珮然)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