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24封湖北旅客感谢信背后的温暖与期许
新华社郑州2月8日电 题: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24封湖北旅客感谢信背后的温暖与期许
新华社记者双瑞 刘高阳
自1月25日凌晨一架载有与武汉有交集乘客的飞机落地,至2月6日,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实验区共迎来和检查航班489架次,旅客人数51031人,隔离观察湖北旅客572位。
在短暂的慌乱、紧张之后,滞留异乡的他们大部分已解除留观,踏上归途。留下的是24封感谢信,上百条感谢便签、短信、视频和语音,饱含着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温暖和期许。
救命的胰岛素
“谢谢你们,谢谢郑州。”75岁的闻享平用浓重的武汉口音,颤抖着重复了两遍。
闻享平一家生活在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1月20日,一家五口从武汉天河机场出发到泰国游玩,阖家团圆的欢乐之旅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被打乱。1月25日,他们改签落地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我是三高重症患者,如果不打胰岛素,就有生命危险。”闻享平说,自己随身携带的胰岛素只够用一周,快用完的前一天,焦灼中的他向驻酒店的医护人员发出了求助,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回应。“胰岛素需要冷藏,一般的药店还买不到,在这种时候,医生帮我跑了好多地方,两次送药。”
和不少地方做法相似,郑州市航空港实验区筛选了具备条件的3家酒店作为医学观察点安置需要医学观察的人员。在郑州园博园建国饭店,记者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登记每一位进入酒店的人员信息,酒店员工在送餐时口罩手套“全副武装”。
严谨不失关怀,郑州航空港区的做法受到了隔离中的专业人士认可。
“郑州航空港在疫情管控方面的一些细节,让我感动。”郑文龙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副教授,疫情发生后,他立刻中断了在英国伦敦的学术交流提前回国,1月26日降落郑州,随后接受医学观察。
“特地为我们安排了有独立的新风系统的酒店房间,免费入住,最大程度避免互相感染。”郑文龙的感谢信,工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还有他所在单位党支部书记的名字。
“这次选择医学观察隔离点酒店的标准非常严格,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我们对每个酒店的各个区域进行全面消杀。”航空港实验区文教卫体局卫生健康处副处长王俊超说,工作人员24小时驻守酒店隔离区,医护人员随时沟通,确保每一位旅客的健康。
初五的饺子
“听到武汉‘封城’的消息之后,我从韩国改签到了郑州。”武汉旅客梁靖说。她的感谢信写满了一整张A4纸,“很惶恐的来,但没有被抛弃。我想这是对我们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采访中,这些滞留旅客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感受到的与武汉共渡难关的温暖。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五,梁靖所在的酒店给每位滞留旅客送上一份饺子和一封信。饺子是留在酒店的34位员工手工包的,信则表达了他们对159位突然而至的留观旅客的心意。信中说:“祝愿我们这个159+34人的大家庭一起克服暂时的困难。”
“一路奔波,看到信,吃到饺子的那一刻,终于有了一点点过年的感觉。”梁靖说,也是在那时,自己有了写感谢信的想法。
刚到酒店,很少有旅客准备口罩。经过沟通,在口罩、体温计紧缺的情况下,每位旅客都收到了4个口罩,一个体温计,每天3次登记体温。
“太多这样的细节了,无法一一列举。”郑文龙说。
共克时艰的期许
这24封感谢信,有的写在酒店的便签纸上,有的写在作业本纸张上,有的写在酒店意见卡上,周边画满了爱心。
被隔离的旅客中,有从海外改签到郑州的家庭,有海外旅行归家的大学生,还有开着湖北牌照车辆、半路抛锚在郑州的旅客。
“我要感谢您做的饺子,谢谢您照顾着我们。”武汉市沈阳路小学一六班的郑晧轩写道。
在隔离观察期满之后,为了让旅客们的返程更顺利,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卫生部门还给每人发放了一份《解除医学观察告知书》,证明他们符合解除隔离标准。
“我一脱离14天观察期,港区的工作人员就为我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当晚我就回到了500公里外的同济医院。”郑文龙说,“现在我已经到一线,上班两天了。”
每一份来自他乡的善意,都是人们对战胜困难的期许。旅客们留下的感谢信和信息的末尾,几乎不约而同写下了一句话——“我们一定会胜利!”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这场疫情阻击战面前,这24封感谢信,正是人们共克时艰的温暖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