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勇敢”写进青春纪念册的扉页
病魔在这里,所以我要来
光明日报记者 李丹阳
“病魔在这里,所以我要来。”
从祝刚的眼睛里,似乎看不到一丝慌张和恐惧,虽然在谈到远在山西的两个女儿时,能听出他其实是怕的,怕家人有什么万一,怕相聚的日子遥遥无期。除却这点,他不怕什么。
这个热衷于思考和研究的理工男,嘴里一直说的是临床、临床、临床,仿佛这次驰援湖北,和平日里没什么不同,只是换个地点接诊病人、研学医术。
祝刚:80后青年医生,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山西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女儿,爸爸打怪升级去!”
疫情悄然而至,“逆行”意料之中。大年初一,刚下夜班的祝刚接到了号召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通知,他主动报了名。一来,80后的他是科室主力,自己不顶上,“总不能让其他90后的孩子冲在我前头吧”。二来,理工男的直线思维向来简单,他只觉得医生就该“生长”在临床一线,接触最真实的病例,方不违背当初求学时奉为准则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
祝刚在饭桌上宣布了自己要去前线的决定,一时间家人默默无言,只有七岁的大女儿和四岁的小女儿尚在懵懂,一直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祝刚答不上来。前方态势严峻,他心里明白,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山西首批援鄂医疗队共137人,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初二一早便要出发。去也匆匆,行囊简单,却满载着沉甸甸的牵挂。祝刚给自己鼓劲:17年前那场“非典”,自己刚毕业,是被保护的孩子;17年后,曾经的少年已能独当一面,该是保护他人的时候了。
“女儿,爸爸打怪升级去!”他跟女儿说的是实话,他说,在研学医术的道路上,能在前线“直捣黄龙”参与治疗,就是“打怪升级”,是锻炼和成长的好机会。
“谁让我是医生呢,我愿意!”
在湖北,祝刚和部分同事被派驻到潜江市工作。他去的潜江市妇幼保健院新区刚建成不久,是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被称作“潜江小汤山”。
“潜江小汤山”的日常如同绷紧的弦。自1月26日潜江市首次报告5个确诊病例起,不过两三天时间,疑似病例已达80多个,病魔来势汹汹,医护人员严阵以待。
祝刚和同事们作为支援人员,承担的不只是救治任务,还要帮助经验不足的地方医疗团队,从无到有,在短时间内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隔离、治疗工作流程。大家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4小时一轮班,几乎一刻不闲地穿梭在病房之间。
资源紧张,大家精打细算地计划和使用着金贵的医疗物资。防护服破了就用胶带纸粘上继续用,口罩没有N95的,普通的也一样用。网上,不少医护人员晒出“新发明”:用透明文件夹做防护面罩,将牛奶箱提手绑在口罩上防止勒耳朵……祝刚的“发明”是自制防雾剂——长时间穿着防护服,他戴的眼镜会起雾看不清楚,而他发现在镜片上涂抹一些消毒液或碘酒,就差不多能解决问题。
防护服下,祝刚闷得浑身是汗、满脸通红,皮肤被口罩勒得生疼,双手在被消毒液反复浸泡后干裂,穿上防护服还不方便上厕所,但祝刚说:“这些都不是事儿。谁让我是医生呢,我愿意!”
“只有经历这一步,医生才能成长”
在病毒肆虐的战场,从未接触过的病例接踵而至,祝刚一刻也不敢放松。紧张,却不惧挑战——“作为一名医生,训练自己的临床思维比什么都重要”。
前不久,“潜江小汤山”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有13年的慢阻肺病史。在未做核酸检测前,考虑其病史,以及老人否认去过武汉或和武汉人员有接触史,团队准备按慢阻肺进行常规治疗。但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经核酸检测后,老人最终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真实的病例面前没有想当然!”警钟鸣响,过往的经验也一个个浮现,在祝刚脑海中击撞。援鄂之前,科室里收治了一名间断咯血3年、再发1周的患者。患者自述3年前做过气管镜无异常,那么诊断上首先考虑肺癌。但3年前患肺癌,病人现在的状态却没有明显变差,这不符合常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再三分析后,祝刚说服了患者重做气管镜检查。最终,镜下发现气道有外压改变造成的狭窄状况,在病灶处取活检做病理表明,这是鳞癌。这个病例反复提示祝刚:有疑问的地方就是突破口,任何检查都不能取代临床表现,只有找到最终的依据才能做到不误诊、不漏诊。
为何医生要到一线?因为练兵千日、用兵一时,救死扶伤的一线,也是考验本领的一线。在祝刚看来,医生必须接触病人,在实践中系统、完整地了解病人,才能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值”,去打更厉害的“怪兽”。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真实的病例有时和书本上描述的一样,有时又不一样,这时候全靠医生基于经验去粗取精,做出合理的判断。”祝刚这样看待自己的专业,“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白胡子医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再危险,再艰难,祝刚也要去抗击疫情一线。“这是医者的本能,也是对自己的历练。”他说,“只有经历这一步,医生才能成长。”
能让我去,就别让她们去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堵墙,病床前白色的一堵墙。身高一米八、身材魁梧,粗壮的手指与捏着的纤小的静脉注射针极不相称。然而就是这双手,熟练精准地一下把针推进血管,完成了注射。
病人感慨:原来,“张飞”也能绣花!
“谢谢你,王医生。”像这样感谢的话语,王志栋已经听到了无数次。“不客气,我该做的。”说完,王志栋总会补上一句:“不过我不是医生,我是护士。”
王志栋:80后青年护士,徐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科护士长,徐州市第一批赴武汉应急医疗队副队长。
习惯了“冲在前面”
80后的王志栋是徐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科护士长,也是医院唯一的男护士长。1月25日,他与其他22名医护人员一道,组成第一批徐州市赴武汉应急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前线。
作为“稀有”的男护士长,王志栋已经习惯了冲在前面。1月23日下午,接到徐州市卫健委决定支援的通知,他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怕不能入选,他第二天再次请战。
他的理由很直接。“第一我是男人,体力上有优势,能承受高强度工作;第二我是党员,这是我的使命;第三我是护士长,任何工作要做在前面。”王志栋说,“其他的女护士都有家庭、有孩子要照顾,能让我去,就别让她们去了。”
当他回到家中准备收拾东西,却发现妻子早已给他准备妥当——同为护士的妻子对他再了解不过,听见他报名的电话,就知道他毅然决然、去意已定,含着眼泪,为他装好了出征的行囊。
与传染病“真刀真枪”交锋
他到达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时,医院里已经有两百多个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监护室的18张床位处于饱和状态。“当地的医护人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一直艰难支撑。”王志栋说,“看到他们疲惫的身影,我只想立刻投入工作,帮他们减轻压力。”
他是第一次“真刀真枪”地和传染病交锋。按照排班,他们三人一组,负责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每组每天工作4小时,也就是防护装备的最长使用时限。
4个小时看似不长,但对护士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体力消耗。为了防止病毒侵袭,他们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把身上所有的缝隙全部封死。由于穿着防护服不方便去洗手间,他也准备了尿不湿,但发现几乎没用上——因为喝水不方便,大家能不喝就尽量不喝。
插管、吸痰、上呼吸机、为病人翻身,这些事情都是他过去常做的,但穿着防护服,每一个动作都变得笨重。闷热的防护服里,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汗水“顺着皮肤往下淌”,脱下时,里面已经湿透。
作为一个男人,王志栋不怕苦。唯一令人担心的是感染。万一他“中招”,自己不仅不能工作,还要给队里“添麻烦”。
由于长时间戴着勒紧的防护面罩,他的脸上压出了血痕。这让他一度紧张,怕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
这段时间,他没有和家人视频通话。“主要是不想给他们增添担心。我没事儿,皮糙肉厚。”王志栋笑着说。
穿上防护服,队员们为了相互辨认,就在身上写上名字。有一天王志栋刚进病房,一个陌生的病人看见他,说了一句:“感谢王志栋来帮助我们!”他感到很惊讶:“你怎么认识我?”病人指了指他的胸口:“你胸前不是写着你的名字吗?”这让王志栋倍感温暖。他说:“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反而是这些病人,乐观、向上,一直鼓舞着我”。
胆大而心细 硬汉有柔情
“有你们在,心里就踏实了。”病人的一句话,让王志栋思索了很久。“我们就是挡在病人与恐惧之间的一堵墙。没有经历过像这样的大事,就不会如今天这般体会到使命之重。”
2004年高考后,王志栋填报了护理专业,一度让身边的人很不理解:“你一个大男生跑去当护士?”“因为当时刚经历了抗击‘非典’,让我深深感受到,不仅医生能救人,护士也能。”王志栋说。
王志栋一直在用努力和勇气证明自己。“记得第一次给病人打针,病人看我是男的,坚决不同意,觉得我肯定打不好。结果我一针就给她打进去了,从此那个病人每次都指定要我给她打。”讲到这里,王志栋特别骄傲,“别看我这么大个子,我心很细的。”
如今,王志栋也像17年前他崇拜的前辈们一样,战斗在抗疫的一线。但他不希望自己之后,有人再来到这里。“我希望能尽快控制住疫情,夺取胜利。这里感染的风险大,我能顶住,就别让我的战友再来了。”“战友”,王志栋一直用这个词形容自己的同事,作为男人,他要保护自己的战友。
当初报考护理专业时,有朋友调侃地问他:“你天天跟女孩子混在一起,会不会变成‘娘炮’?”他照顾的病人完全可以替他回答——王志栋是一个坚毅的硬汉!
当然,硬汉也有柔情。那天,他和自己8岁的大女儿通话,女儿对他说:“爸爸,你原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只是个子高大,现在,我觉得你是个英雄。”
说到这里,“这堵墙”终究没有挡住自己的眼泪。
本组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9日 05版)
- 习近平致信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20)2020-11-13
- 巴黎和平论坛开幕 论坛创始人: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0-11-13
- 美国疫情恶化 多州再陷困境2020-11-13
- 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2020-11-13
- 今冬疫情“内外夹击”,关键环节怎样更精准地“防”?2020-11-13
- 习近平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发表视频致辞2020-11-13
- 70.9万!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仍居高不下2020-11-13
- 美国疫情持续恶化 全美多地医院已不堪重负2020-11-13
- 专访张伯礼:防疫不能掉以轻心!今年12月和明年1月仍是较高危时段2020-11-30
- 这些行业出口“爆单”了!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