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医院“专家党员突击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记火神山医院“专家党员突击队”
■解放军报记者 高立英 王通化 通讯员 刘远桥
如果没人介绍,你肯定认不出“他”。此刻,在火神山医院,“他”正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或细细询问一个个患者状况,或落笔写下一份份医嘱。
看到“他”,原本焦虑不安的患者,渐渐有了笑容。看到“他”,年轻人的目光充满着关切和敬意。
“他”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徐迪雄、毛青、李琦、杨仕明、曹国强、任小宝、陈萍……
他们平均年龄超过50岁,入党时间最短的也有28年。在火神山医院,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响亮名字:“专家党员突击队”队员。
他们是排头兵——
“冲锋在前,是老兵的本能”
第一时间赶回病房,将患者托付给同事,李琦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登上了驰援武汉的军机。
当年,非典疫情暴发时,身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的他,被抽调进入全军抗击非典专家组,整日奔波在各医院病房。如今,他再一次义无反顾奔赴战“疫”一线。
冲锋,意味着直面危险。
“越是危险,越要做好表率。”1月26日,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正式接诊。随着重症患者一个接一个送进去,专家组组长徐迪雄第一个走进病房。
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徐迪雄走在队伍最前面。从清洁区、半污染区到污染区,从每个病房到每张病床,他都一一仔细检查,确定没有安全隐患,才放心让其他医护人员进入。
55岁的任小宝主动请战,参与接手第一批患者。这些年,任小宝先后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玉树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任务,多次与大灾大疫过招。对待患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恢复得蛮扎实,等东湖的樱花开了,我们约起过早啊!”2月17日,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51岁的医疗队专家杨仕明用地道的武汉话鼓励患者陈阿姨。
陈阿姨不知道,这位18岁就从武汉钢铁公司第十子弟中学考入军医大学的老乡,是全军知名的消化专业专家。生于武汉、长于武汉的杨仕明和患者对话更像亲人间的交流。
他们是一束光——
“‘至暗时刻’不用怕,我们来照亮它”
采访李琦主任,是中午就餐时。
交流,一再被按下“暂停键”——他迷彩服左肩膀上别着的黑色对讲机,不停发出声音。
对讲机里,是病房医务人员交流的声音。作为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主任的李琦,需要随时关注和解答各类问题。他说:“时刻保持在线,心里更踏实。”
1月26日,李琦和队友进入金银潭医院“红区”,陆续接诊37名确诊患者。为全面了解每位患者的病史、科学判断病情,李琦逐一查房,制订治疗方案,进行心理疏导。
“我能被救活吗?”一位患者异常恐惧。李琦来到患者病床前,耐心讲解,悉心安抚,患者的情绪渐渐稳定了。
患者难免会遇到身体和心理的“至暗时刻”。李琦告诉年轻的同事:“‘至暗时刻’不用怕,我们来照亮它。”
凌晨时分到病房转一圈,这是李琦多年来养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这位经常睡在科室病房值班室的专家说:“医生必须要在病床前。”
病房里,专家与病患心手相连;战场上,他们与战友并肩作战。
“甘老师好!”患者老甘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听到这句问候。上午11点,一个爽朗的声音在感染一科二病区准时响起。老甘知道,是徐迪雄又来了。
老甘是一名退休老师,刚住院时一说话就喘不上气,情绪低沉。现在,经过徐迪雄的诊疗和“话疗”,甘老师身体康复得很快。
作为火神山医院专家组组长,徐迪雄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天进入“红区”,问诊每一个危重患者。他说:“救人和打仗一样,不能纸上谈兵、光看片子,那是对生命不负责任。”
始终与患者在一起,在扎实的临床实践中,徐迪雄提出“早评估、早会诊、早转运、早插管”的危重患者治疗原则,同时推行“病区-科室-专家组”三级会诊制度,优化了床位的周转使用,优化了危重患者救治效果。
58岁的陈萍已从事感控工作30年,是感染控制专家。疫情发生后,她闻令而动,奔赴武汉。
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感染控制专家组成员,陈萍的职责是通过感染监测系统,督促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流程,守护好他们的安全。
有一次,一位护士从“红区”出来时,因为过度劳累发生呕吐。情况突发,这名护士站在原地不知所措。透过监控视频,陈萍马上稳住护士的情绪,又一步步指导她严格按照规范脱掉了防护服。
他们是冲锋的路标——
“我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
深夜下班,走出火神山医院,年轻护士窦恒仰起头,夜空星光璀璨。
天上的星星,给人方向。在战“疫”一线冲锋,队员们的路标就是这些“专家党员突击队”队员。
这样一件事,让医疗队队员读懂了什么叫医者仁心——
杨仕明常对队员说:“我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2月20日,他抢救完患者,走出病区时已难以站稳了。他一再嘱咐护士:“患者病情变化快,马虎不得。”
“在他心里,患者健康摆在第一位。”队员王美菊说,这些专家们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让我上”在医疗队蔚然成风。
这样一句话,让医疗队队员读懂了什么叫重任在肩——
“红区”查房、“黄区”指导、“绿区”讨论以及随时准备去抢救患者,是曹国强每天的“战斗计划表”。年轻队员担心高强度的工作会让他身体吃不消。57岁的曹国强却说:“我年纪虽大,身体还很结实!”
这样一个身影,让医疗队队员读懂了什么叫与子同袍——
一次,任小宝看见两位护士抬着装满物资的大箱子,吃力地爬楼梯。他二话不说,就把箱子扛上肩;看到队员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任小宝为队员们领饭、发饭。
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钱桂生已经78岁高龄,当得知他的学生李琦到武汉一线,专门打电话叮嘱:“一定要以病人为重。”
李琦自豪地给老师汇报:“不光您的学生来了,您学生的学生也来了,他们有的还当上了病区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