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大国数字 | 走近“一亿分之一”

2020-03-09 16:00: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一个十四亿人口大国,正在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点,这其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必然蕴含无数故事、承载巨大情感。

  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几组重要的数字:

  “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今天,我们带您走近这些“一亿分之一”的真实生活。

  生活的改变在悄然间发生

  如果把中国许多贫困地区的前后照片拿出来对比一下,会有多惊人?

  四川南部县大富乡铺子垭村,曾经村民住房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土木结构的土坯房,散、乱、差。现在,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丘上。

  2002年,广西隆安县龙念村村民要跑到地头水柜去取水,2014年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家门口就可以用自来水洗刷碗筷了。

  2019年,贵州天柱的贫困户龙春燕一家6口搬出山区,住进了安置新区C8栋一单元16楼2号。

  这不是几家几户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近1亿贫困人口都在经历类似的改变。

  时间回溯到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决定,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约合380美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标准一上调,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一下子由2010年的2700万增加到了9000多万人。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

  全面脱贫,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2015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确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30年,在世界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穷”。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将以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己任。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贫困线”早已不是“吃饭线”

  黄土漫漫、沟壑纵横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乡间,孩子们嬉戏时喜欢唱一首歌谣:“一看房,二看牛和羊,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儿女上学堂。”

  歌谣唱的,是当地扶贫部门总结出的简便实用的贫困户识别办法。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根据当地的识别标准,固原市马泉村的72岁老人王文被列为贫困户。政府帮他建起54平方米的新房,新房铺了地板砖,安装了防盗门、塑钢窗、太阳能热水器,新房总造价5.96万元,王文自己只出了1.4万元。村干部还给他送来150只扶贫鸡,又连夜送来了新的鸡笼。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曾说:“我曾碰到过一位去过贵州贫困地区考察的印度尼西亚学者,他说你们的贫困和我们的贫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你们的贫困人口除了有自己的房子,吃饭还有三菜一汤,我们的贫困人口就是没饭吃,没房子住。”

  中国把“吃饭线”作为贫困标准线,早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当时的贫困线是以卡路里计算得到。几十年间,中国的扶贫标准一直在调整。1986年的绝对贫困标准为206元,2007年为785元;2000年的低收入标准为865元,2007年底为1067元。2008年,国家扶贫标准统一为1067元。2011年,再次提高为2300元。

  这个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相较,是高还是低呢?2015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当前贫困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每年还将根据物价指数、生活指数等动态调整。去年,贫困标准上升至2800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相当于每天2.2美元,略高于世界银行1.9美元的贫困标准。”

  目前,中国国家扶贫标准已经发展到了多维度,不仅保障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使贫困人口获得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扶贫之前,穷,偏,远,不信任!摘帽之后,信任,感激,想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干部上官炜驻村三年,形容贫困村摘帽前后的变化,用了这几个词形容。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定点帮扶的百色市田林县,被人戏称为广西的"省尾"之一,地处西南边陲与云南接壤的大山里。其中有个六音村,平均海拔700多米,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虽然距离县城只有80来公里,但需要4个小时的车程,2015年识别出41户贫困户、163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2%。

  刚上任第一书记的时候,上官炜第一件任务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户。他和同事精心准备,白天入村识别,计划晚上召开村民大会作动员,并选取评议代表。可当晚一走进课堂,他惊呆了,六音屯90户人,才到了20来户,来的还都不是一家之主。按道理,识别贫困户和每家利益相关,为什么村民都不关心呢?

  他们后来了解到,由于偏远闭塞,六音村许多群众与外面世界联系很少,生活节奏慢,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思想也跟不上。再加上以前的扶贫成效不好、识别不精准,有些优惠政策没有产生实效,群众也就对扶贫没什么“感觉”了。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扶贫工作队对症下药,通过精准识别、产业扶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帮村民“逆袭”。当时有个48岁的大龄贫困户王光辉,学历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外打零工,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艰难支撑着三个孩子的学费。后来在扶贫干部的引导下,他学会了养猪,2017年初,他的第一批大猪全部订购一空,净收入两万多元。

  看到王光辉挣上了钱,其他村民都跃跃欲试。目前,该村50多户贫困户通过养猪成功脱贫致富,全村养殖生猪的农户达到200多户,生猪、油茶、芒果等特色产业覆盖95%以上的贫困户,从前那个贫困村已经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对这个摘帽后的村子,上官炜有种很直观的感觉,那就是老百姓不光是生活水平提高,和外界沟通多了,思想活络了,都懂得想法子找钱,也愿意外出打工,思想脱胎换骨了。

  国务院扶贫办最新统计显示,继去年底西藏宣布所有贫困县退出后,截至今年2月底,河北、山西、黑龙江、河南、湖南、海南、重庆、陕西等8个省市的所有贫困县已宣布脱贫摘帽。但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