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2020-03-15 21:01:00 来源:中新社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15日讯 从东到西,从1小时到1个月,感谢这些抗疫“普通人”

  点击进入下一页 

  疫情发生以来,从内蒙古自治区最东端的呼伦贝尔到最西端的阿拉善,从呼和浩特的隔离病房到武汉的方舱医院,无数普通工作者们每天都以自己的方式奋战在一线,守护人们的平安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1小时、1天和1个月是怎样度过。

  “逆行者”的1小时

  1个小时,这是吴燕结束轮班后进行消杀和自我清洁的时间,之后她才能吃上早点后的第一顿饭,这时临近18点。

  面临同样情况的还有张钰梓和徐鸿儒,只不过时间正好颠倒,值守夜班的她们清晨时分才能返回驻地。

  吴燕在武汉市协和医院对患者进行救助治疗;张钰梓和徐鸿儒则在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做着同样的工作。她们都是内蒙古自治区驰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

  相同的是,每次进入病区之前,她们都要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双层乳胶手套、防水靴套……在6小时的轮值时间里,防护服中的她们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

  点击进入下一页 

  早晨6点20分,吴燕已经起床做好准备。受访者供图。

  早晨交接班时间为8点半,吴燕的闹钟每天6点20准时响起。“早早起床,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工作,这很重要。”吴燕说。

  为了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吴燕在出发前喝下一杯水,“不要紧,喝了它。因为我带了尿不湿。”她调侃地说。

  张钰梓的夜班交接时间是凌晨2点,她在23点45分准时醒来,为了节省时间,睡觉前她会穿好洗手衣。

  在一次夜班巡视中,张钰梓看到越来越多的空床位,她想念起几位熟悉的出院患者。在方舱医院里,患者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情谊。

  “我不知道我还有几个夜班,以后方舱撤了这里还是会展中心,但是对我一辈子来说,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永久的回忆。”张钰梓在那晚感慨地说。

  3月10日,武汉市所有方舱医院休舱。张钰梓与徐鸿儒进入随时待命的休整期,回想起在方舱医院的点滴,徐鸿儒最喜欢的瞬间,是2月14日在方舱医院门口看到堆满的康乃馨。

  点击进入下一页 

  2月14日,徐鸿儒手捧康乃馨在汉江方舱医院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1个多月时间里,来自全国的94支医疗队、8000多名医护人员进驻方舱;16家方舱医院接诊1.2万名轻症患者,并且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复发。

  武汉协和医院作为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目前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正在坚守。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江汉方舱医院内,张钰梓与海南省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合影。视频截图

  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346支医疗队、4.26万人抵达湖北,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像吴燕、张钰梓、徐鸿儒这样的女性医务人员有2.8万人,占整个医疗队的三分之二。

  “队员们每天早出晚归,克服各种困难,与病毒抗战,诠释着医者的爱与奉献,我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吴燕这样对记者说。

  “中国真的挺厉害、挺伟大的,一声召集咱们就都来了。”清晨返回驻地的车上,张钰梓向队友感慨道。

  “背靠强大的国,团结的人民,我们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不破楼兰终不还!”身材瘦弱的徐鸿儒语气坚定地这样说。

  草原“快递小哥”的1天

  1天,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边管大队护边员苏德毕力格清晨7点离开家后,再次返回家中的时间。

  点击进入下一页 

  疫情爆发以来,每天早晨7点左右苏德毕力格就要从牧区的家中出发。

  而在700公里外的扎赉特旗,自发组织了疫情防控骑兵队的“80”后牧民那日苏和他的队员们会在清晨跨上马背赶往牧业点,一来一去要用的时间,也是1天。

  点击进入下一页 

  那日苏与队员们沿着绰尔河向牧业点进发。

  疫情发生以来,苏德毕力格除了配合边管民警防边护边,更是化身“采购员”,帮助出入不便的边境沿线牧民采购生活和畜牧物资。

  那日苏和他的防疫骑兵队要沿着绰尔河向沿途牧业点进发。大雪封路,车开不到牧业点,他们担负起了宣传防疫知识和边界巡逻的职责。

  点击进入下一页 

  那日苏与队员们正在边界进行巡逻。

  中午时分,已经在镇中采购完毕的苏德毕力格来不及吃午饭,开着装满物资的车赶往牧民家中;而那日苏和他的队员们正在绰尔河旁,吞咽下几块饼干,又要向下一个牧业点进发。

  点击进入下一页 

  午间,抗疫骑兵队员们在绰尔河边略作修整。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午,苏德毕力格顾不上吃饭,又要赶往下一户牧民家。

  临近黄昏,苏德毕力格来到了牧民常根锁家,当前正是牧区接羔季节,他带来的草料解决了常根锁的燃眉之急。苏德毕力格一边帮着卸草料,还一边与常根锁唠起家常,防疫知识就在聊天中传达到每一户牧民。同时,那日苏和队员们也驱马踏上了返家的路。

  点击进入下一页 

  16点左右,苏德毕力格来到牧民家中,送去物资同时帮忙干起农活。

  这1天,苏德毕力格奔波了200多公里,帮助7户牧民运送了物资,19点他终于回到家中。那日苏则到夜里23点左右才推开家门。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点左右的新巴尔虎右旗牧区,苏德毕力格刚刚到家。

  “前线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都拼命地、舍命地为这些得病的人治疗,我们也就自愿地参加抗疫工作,尽一点力。”那日苏对记者说。

  “每天虽然累,但是心里特别高兴。”苏德毕力格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

  “疫”线“隐形人”的1个月

  1个月,是邢方超与张敬川这两位“隐形人”与家人分别的时间。

  说他们是“隐形人”,是因为你在抗“疫”一线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一线医护人员却离不开他们。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全副武装”的邢方超。受访者供图。

  张敬川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医学装备科的一名管库人员,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是当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当地首例和第二例确诊病例都由这家医院收治。在这里,张敬川是隔离病房中的医护人员的坚强后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正在库房中忙碌的张敬川。

  400公里之外,邢方超在内的4人监测组承担着整个巴彦淖尔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他们零距离与病毒鏖战,为检测新冠肺炎病毒、锁定疫情范围提供科学检测数据。

  张敬川负责医疗器械的保障工作,大年三十开始,他的工作时间从“朝九晚五”变成随时待命。清晨7点或者凌晨3点,他经常接起一个电话就开上车出发接收物资。

  点击进入下一页 

  早上6点左右,呼和浩特第二医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

  “医疗物资缺乏是最棘手的事。”张敬川说,“每天得打无数个电话联系供货商,有时候跑一趟机场也许就因为取一小箱外科口罩。”

  邢方超每天的工作从拿到标本开始,核酸提取、PCR体系配置加样、信息整理、结果的上报,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对待。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病毒,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点击进入下一页 

  邢方超在单位休息。受访者供图。

  邢方超告诉记者,每次做实验之前,他们都要穿上几层防护服、戴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双层乳胶手套、防水靴套,穿戴整齐就需要20多分钟。

  走进封闭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后,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需要连续工作4到5小时。“检测样本量多时,一天3次进入实验室,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邢方超说。

  为了第一时间做出检测结果、为了随时应对隔离病房中医护人员的需要,相距400多公里的张敬川和邢方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单位杂物间搭起行军床。

  点击进入下一页 

  张敬川在杂物间中的床。

  “我干的就是这个,就得热爱这个工作,我负责的是战‘疫’粮草库,我得按下‘快进键’才能保证前线‘战士’平稳。”军人出身的张敬川说。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人们早日出门踏青、春游。”邢方超说。

  吴燕、张钰梓、徐鸿儒、苏德毕力格、那日苏、张敬川。平时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而在疫情来袭之后,他们或化身“逆行者”奋战在抗疫一线,或“隐身”后方保障“生命线”。

  他们都是抗击疫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的1小时,

  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1小时;

  他们的1天,

  是为着我们付出的1天;

  他们的1个月,

  是为我们坚守的1个月。

  谢谢他们,

  曾经身边的平凡人,

  此后心中的英雄。

  作者:马知远

责任编辑:赵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