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为脱贫插上电商“翅膀”
鲁网5月10日讯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石家庄村樱桃园里,一场直播正在进行。武都区政府副区长华丽正通过网络向大家推介“石家庄樱桃”。美团、饿了么、同城配送小程序、微店等平台上,下单的叮咚声此起彼伏。配送小哥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大街小巷。
直播带货、云上下单、线下送达……面对疫情,陇南化危为机,让农特产品通过同城配送,走上陇南人自己的餐桌,开启了“种植户+平台端+配送端+消费端”电商同城配送消费扶贫新路径。
在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针对贫困地区受疫情影响,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深处,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甘肃省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全市9个县区均为贫困县,目前仍有3个县尚未脱贫。从2013年年底,陇南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农业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应用,形成了陇南电商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境外的“大循环”和自产自销的“小循环”互补发展格局。
数年探索,陇南从藏在深山人不识的贫困小城,成长为电商尤其是西部农村电商的领航者。
同城配送,助力疫后经济加速恢复
疫情过后的恢复经济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数据的有力支撑和原有电商的厚积薄发下,陇南不断建好同城配送供应端、平台端、配送端,产品上架对接线和产品到户配送线“三端两线”,统筹推进城区配送和到村配送,让同城配送成为陇南电商发展的新蓝海。
走进康县花桥村,菩提庄园的厨师们切菜、剁馅、包包子,忙得热火朝天。
“从4月15日起,我们入驻康县爱尚外卖平台,给全县所有乡镇,还有武都、两当、天水配送包子,不仅救活了我们自己,还拉动了本地的就业和农产品销售。”菩提庄园负责人李玉说,截至目前,她们已经配送完成了1万多单,务工人员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6人。
不仅如此,“发展农家乐和夜经济就不再为做菜备席发愁了,通过同城配送,一个小时内就能拿出8个菜、1个汤,米面馒头样样都有,大大提升我们村的旅游服务水平!”李玉说,现在到花桥村周边来旅游的人每天有350多人,到周末就达到了1000多人,带动陇南消费市场的全面升级。
在扩大出口困难、扩大投资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内循环的方式拉内需、找刚需,增就业、保民生,已成为当前陇南拉动经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据统计,仅疫情期间陇南上线同城配送平台57家,入驻商家3600多家,上线产品9600多款,累计同城配送60多万单,服务群众200多万人次。
疫情造成的冷清氛围,却因为线上销售而火爆起来。陇南的蔬菜大棚、农产品采摘地变成了直播间,县长、乡镇长、第一书记纷纷带货,让直播成为“新农活”。
3月22日下午,文县脱贫攻坚督查专员苟睿变身“主播”。10分钟,卖出1200单!1天,销售额破百万元!
“卖产品”“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满血复活的场景正在全市2.7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动演绎。
集中突破,解决制约电商发展瓶颈
电商,对张加成来说,是出路,对陇南更是。
张加成是礼县永兴镇龙槐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曾经看着堆在院子的苹果,心中没有收获的喜悦,而是发愁苹果怎么卖得出去,能否卖上好价钱……
这样的忧愁,弥漫在2013年前的整个陇南。
陇南处于北纬33°神秘魔线,秦岭南麓,全市1000多万亩特色产业在这里与亚热带森林植物共生,孕育出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众多特色“宝贝”。但受制于交通、物流、通信,长期以来大部分“宝贝”处于乡村集市提篮小卖、小商小贩收购贩运的低层次阶段,形不成品牌,卖不上好价钱。当地群众守着富庶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深刻地认识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刚好可以把陇南农特产品经营分散、品种多规模小、产业链短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2013年,陇南把电子商务确立为“433”重点工作“三个集中突破”之首。
在陇南发展电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强大推力,着力破解思想观念保守、基础设施滞后、物流成本较高、电商人才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等制约电商发展的难题。
不了解,那就加大宣传、逢会必讲,从领导干部到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村民层层深入;无从下手,那就手把手教,针对不同的层次,从市、县、乡、村四级逐层培训。
不会写字,那就查字典;手机设备跟不上,那就换手机;不会当客服,那就先学着在网上买东西。张加成这个50多岁的初学者,摸索出了自己的办法。
正是不断探索、学习的观念,让张家成和陇南走向了另一番天地。
无论是从体制、机制方面,还是从硬件、软件方面,陇南开始为电商发展全面铺路——
市县区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聚焦25个特困片区,硬化通村公路,发展物流企业、快递服务站、村邮站;为贫困村铺设4G网络……
张加成的苹果从线下一年卖200元,到现在一年挣20多万元。“这是出路,让大家都能把东西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每天一早,张加成就开始淘宝直播,推销自家的农副产品,也让整个村早早地热闹起来。
“六路带动”,实现试点到示范跨越发展
脱贫,仍然是摆在陇南面前的头号任务。
陇南发展电子商务的出发点是助农增收,最终目的是脱贫致富,与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陇南开始尝试让脱贫攻坚插上电子商务的“翅膀”,探索出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陇南电商模式——“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百姓创业、协会服务、微媒营销”。
2014年,在甘肃省的支持下,陇南向国务院扶贫办主动请缨,要求作为试点,为全国开展电商扶贫探路开道。2015年1月,国务院扶贫办正式批复,同意陇南作为试点市。2016年10月,陇南获得“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殊荣。
作为电商扶贫的先行者,陇南市以电商发展带动种植业、加工业和包装、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科学推进精准扶贫;在全市贫困家庭中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在特困片区、贫困村,建立驻村工作队“一对一”网店发展帮扶机制,在全市450多个贫困村设立电商服务点……
“电商引领扶贫产业对接市场,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网店、产业、创业、就业、入股、众筹‘六路带动’的电商扶贫机制,成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这是陇南电商不同于其他城市电商的独特属性。”在4月14日召开的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工作会议上,孙雪涛这样说。
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是甘肃省首家大宗货线上交易平台。自2016年在陇南上线后,入驻商家400家,市内203家,市外197家,2019年完成线上交易5亿元,带动线下销售12亿元;涉及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蜂蜜、小杂粮、白酒等多行业产业。
“通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我带领的76户贫困户都已经全部脱贫。”今年近60岁的康县“山货大王”郑文山说。
陇南电商扶贫助贫增收的水平,从2016年人均增收620元,增加到2018年的810元。
不断创新,成就电商扶贫陇南模式
“我们现在的产品涵盖陇南八县一区,有400多种。6000多名合伙人分布在全国34个省市地区,以前是陇南人卖陇南的农产品,现在是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帮我们卖陇南农产品。”“陇小南”负责人赵武强说,“陇小南”的基础是陇南生活网,是粉丝经济、社交电商融合发展的成果。
回顾陇南电商发展的历程,从最初开办淘宝店、淘宝馆,到后来发展1688产业带,再到利用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多个平台,跨界融合、跨境出国、同城配送。
陇南电商一路成长壮大,靠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陇南将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用数据管理,以数据决策。
“针对我们的销售情况,大数据分析60~65mm的苹果适合出口,60~70mm苹果网上销售得最好,65~75mm的适合进大商超。我们有针对性地推销苹果,并调整种植规模。”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康维起说。
陇南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电商发展法律维权服务中心,维护网商、物流商、服务商合法权益。
吃、住、行、游、娱、购全面触网,酒店餐饮、景区门票、农特产品选购等在美团、去哪儿、携程等全国知名平台入驻率进一步提高,实现“一部手机走遍陇南”。
截至今年4月底,陇南全市开办各类网店1.4万家,累计销售180多亿元。
“它为全国开展电商扶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陇南模式。”陇南电商发展顾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汪向东,一路见证了陇南电商的发展。
8年来,陇南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因电商而改变,触网、学网、用网成为新时尚。
不仅如此,电商更是为农村“双创”提供了新舞台——一大批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返乡青年、留守妇女、残疾人成为电商达人,在电商世界里追逐人生梦想。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陇南将以电商为笔、互联网为砚、大数据为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张图纸上继续书写勇立潮头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