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棚户区变身生态文明家园

2020-05-12 14:26:00 来源:经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考察时指出——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目前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居民的生活也逐渐回到正轨。5月6日,78岁的社区居民吴传发起了个大早,在社区花园亭子里吊嗓子,唱起了“湖北慢板”。

  “往日工人村,像个大破窑。雨天一身泥,晴天还反潮。”遥想棚户区旧景,吴老直言“换了天地!”当年,吴传发一家六口曾住在18平方米的小屋。

  “我的好婆婆,您家莫急躁。国家出钱建高楼,把棚户区来改造。如今的工人村,环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蓝天,红花配绿草,光纤接到户,天然气更环保。”唱起如今的青和居,吴传发容光焕发。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考察。那天,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吴传发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激动,他现场演唱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湖北慢板”,反映棚户区改造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武汉青山老工业棚户区,伴随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而生。从1955年起,10万建设者云集青山,建设“共和国钢铁长子”武钢。“先生产,后生活”,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住进简易工棚。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于武汉青山区工人村、青山镇、厂前、红钢城等4个街道的11个社区,常住人口4万多人,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始于2007年,政府投入约15亿元,“边征收,边选房”,征收安置补偿尽量向低收入、困难弱势群体倾斜。到了2015年12月份,青和居社区5235户居民已全部搬迁进新居。

  “1957年,我刚10岁,跟着武钢父辈建设者队伍踏上了青山区土地,现在已经60余年了。当时,在我们居住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大湖。夏天,我们在这里游泳、钓鱼、捞虾子,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退休干部胡昇说。

  之后,随着武钢的建设,为之配套的青山热电厂正式投产,戴家湖成了青山热电厂生产用地。电厂每天产生1200吨粉煤灰,戴家湖从此成为电厂的贮灰场。

  胡昇告诉记者:“10年过去,我们眼看着这个湖被粉煤灰填平了,变成了一个大操场。又过了10年,逐渐堆积成一个约20米高的粉煤灰山,人们戏称戴家湖变成了戴家山。”

  “戴家山”害苦了附近几个村的居民:每有轻风拂过,灰借风势遮天蔽日,村民家中只能常年门窗紧闭;沉降的粉煤灰还污染了地下水,一些靠井吃水的村民用水成了大问题。

  随着武汉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戴家湖公园建设规划,开始整治“黑山恶水”。2013年12月份,总投资4.2亿元的戴家湖公园破土动工。历经18个月,戴家湖终于蝶变重生,成为一座综合性生态公园。

  搬进了新居,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如果后续治理和服务跟不上,这里可能变成冷冷清清、充满隔阂的‘清阂居’。”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说,社区党委舞“龙头”,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敲门组”敲出新秩序,“顺顺吧”顺出新气象。

  青和居社区聚合有生力量,在党总支基础上组建社区大党委,辖区23家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业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器的党组织成为大党委委员单位,吸纳社区民警和驻区大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社区党委统领工作,社区治理力量更强了。”桂小妹说。

  在群众眼里,基层党组织强健有力不抽象,“以前天大的事没人管,现在大事小事大家争着帮。”蒋桂梅是名独居老人,她道出了许多青和居人的心声。

  不掌握信息,怎么服务住户?青和居社区党总支决定,把社区划分为15个网格,由网格党支部书记或网格员担任组长,社区、物业的党员群众组成120人的“天天敲门组”,通过分类敲门、上门服务,了解居民基本信息和诉求,架起一座座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这两年,通过党建引领,打造“民生组团”,棚改回迁小区的生活配套越来越好了。一项项接地气、聚民心的服务,让青和居成为社区居民心中的“亲和居”。“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把人民群众服务好,将青和居社区建成生态文明家园。”桂小妹说。(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