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在青山,遇见“未来乡村”(在希望的田野上①)

2020-05-12 16:36: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本版今日起刊登系列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关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乡村实践。近年来,有的乡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契机,探索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有的将当地生态资源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有的在荒山绿化中找到增收致富路径,将土特产卖出深山。这些探索,向我们展现出乡村充满希望的未来。

  从浙江杭州中心城区出发,一路向西北方向行进,一小时车程就可抵达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

  绿意渐浓,来青山村的车子多了起来。龙坞水库大堤上不时有看风景的人走过,水库周边的竹林里远远就能听到游人的笑声,村里的农家乐也因为有客人光顾变得热闹起来……

  青山村古风依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随处可寻;村中这几年才出现的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校等“修旧如旧”的时尚建筑,让人对青山村的未来也充满期待。

  龙坞水库的水清了

  来到青山村,龙坞水库是必去的打卡点。这里山青水蓝,远远望去就像一弯蓝色月牙镶嵌在连绵起伏的山谷与竹林间,让人流连忘返。

  龙坞水库位于青山村,建成于1981年,常年为附近的青山村、赐壁村的3000多名村民提供饮用水。

  但前些年,水库上游2600亩的汇水区内有1600亩毛竹林,为追求产量,村民在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了水库污染,影响了饮用水安全。2014年起,黄湖镇政府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万向信托等企业和机构展开合作,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保护龙坞水源地。

  能否真正做到将水源地周边整治与保障村民利益统筹考虑,是切实推进水源地保护的一大考验。2015年11月,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合作伙伴创建了善水基金信托。具体做法是,从43户农户手里完成500多亩低丘缓坡毛竹林地的林权流转,这也是水源地汇水区内化肥、农药施用最为集中的林地,农户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以财产权信托方式委托给善水基金信托集中管理并获取补偿金。这一举措,取得水源地保护与村民增收双赢的成效,农户的毛竹林收益由每百斤约24元提高到每百斤31元,直接收入提高20%。

  能否真正将集中管理水源地与着力改善水环境统筹起来考虑,是切实推进水源地保护的又一考验。当地通过设计水源地保护模式、制定林地科学管理方案、评估保护效果及协调各方公益资源,针对性、系统性开展治理。其中,每年组织对毛竹林进行人工除草和灌木清理,能做到不破坏根部、保持水分。同时,开展公众环境教育活动,也收效颇丰。

  高质量推进水源地保护举措,使得龙坞水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仅用3年时间,村内的水体质量逐步达到Ⅰ类水标准,大多数村民了解并认同水源保护的重要性。2017年底,龙坞水库约2600亩的汇水区正式被余杭区林业水利局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从村级小水源正式升级为法定保护区。

  龙坞水源地保护还改变了青山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初露端倪。

  70岁的老党员王康云给记者算了笔账:水源地保护项目没实施时,他在家务农,毛竹砍伐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推进水源地保护过程中,自家的8亩毛竹林通过流转,每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他还加入了水源保护项目,每月能有800元收入;现在村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老王家里开起了农家乐,每年还可增收2万元左右。

  村里来了年轻人

  青山村是个有着2600多人的传统村落,村民主要收入来自于毛竹、水稻和苗木种植。前些年,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导致村里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产业单一、年轻人外出,青山村冷清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是,伴随龙坞水源地的水质逐年变好,一群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也同步来到了青山村。

  32岁的张海江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2015年来到青山村。由于从小生活在甘肃一个缺水的环境里,他来到村里的初衷,只是想让当地村民喝上干净的水。不知不觉间,他已在村里待了五年。五年来,他不但身体力行推动龙坞水源地保护工作,也在积极推动一个个公益项目、文旅企业、体育活动在青山村落地。

  正是在张海江等一批年轻人的推动下,2016年,龙坞水源地正式成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公众自然教育基地;2018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融设计图书馆惊艳亮相;2019年,致力于自然教育活动的青山自然学校正式开学……成绩单的背后,是张海江等年轻人和青山村村民的辛勤付出:要知道,融设计图书馆原本位于杭州城西五常大道,是几经争取才搬到青山村的,而现在的融设计图书馆则是在原本残破不堪的东坞礼堂基础上改建而成;至于青山自然学校,则是在村里一所废弃20多年的小学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陆续落户青山村的文创企业、公益组织,随即又成为吸引人才集聚的“梧桐树”——以设计师、公益服务团队、商业经营管理团队为主体的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本地创业青年和手工艺人先后在此集聚。村里现在常驻人才37人,本科及以上31人,其中包括1名博士、10名硕士。此外,融设计图书馆签约设计师和公益组织志愿者则分期到村内驻点。由此,青山村从年轻人逃离的留守村落,逐渐变成了匠人汇集的潮流之村。

  驻村日子久了,张海江和村民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在村民眼中,张海江等人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张海江等人心里,自己则是村里的一分子。去年,这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还组建了“青山同心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定期与村民对话、与村委会协商,合力为青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黄湖镇党委书记陈国强对这一现象有独到理解:“人因水而聚,业因人而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到来,将撬动青山村走上全新发展道路”。

  产业发展有了起色,村民环保意识提升

  水清了、人气旺了,青山村越来越美……这些,都是龙坞水源地保护带来的切实变化。

  青山村的改变,首先体现在产业发展有了起色。以融设计图书馆和青山自然学校为例,这两个项目年吸引人流量近4万人。在这两个项目带动下,一些文旅企业、体育健身项目正在着手规划建设,预示着青山村发展不可限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2019年青山村集体收入达到668426元,较上年增长50.25%。

  青山村的改变,也体现在村民环保意识有了提升。如今,在青山村,村民自觉遵守水资源保护、不使用一次性制品、垃圾分类等规则,参与村庄治理工作。根据村民参与情况,形成绿色积分档案,按积分评定星级,星级高的家庭优先获得访客住宿推荐,村民收益的10%返还至善水基金,从而形成受益者付费的可持续治理机制。首批参与的52户村民户均增收2.5万元,有效激发了村民参加村庄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

  2019年10月,青山村被余杭区政府正式确定为“未来乡村实验区”,青山村的发展由此步入全新阶段。

  未来乡村到底意味着什么?依照黄湖镇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实施意见,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新、老村民的主体作用会得到充分发挥,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创新集体经济的运营方式会加快落实,人才帮扶政策及人才公寓建设会更加务实,公益文化教育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会更加普及……而在这些实施意见之外,有关未来乡村的更多美好愿景还需不断梳理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推行水源地保护举措、采取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使得青山村在发展中“遇见未来”。至于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青山村的新、老村民有着共同认知:不奢望短期内让“未来乡村”变为现实,关键是迈出的每一步都要十分坚实。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