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贵州这个汉子没有腿用手“走”,硬是把“特困户”的帽子摘掉了

2020-06-14 13:19:00 来源:贵州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6月9日,吃过午饭,熊文达摸摸9个月大的儿子的脑袋,恋恋不舍起身出门去放羊。

  羊圈里关着8只黑山羊,是熊文达一家脱贫致富的希望。他给三头母羊戴上铃铛,用一个塑料瓶子装了半瓶包谷,拿根绳子系住挂在脑袋上,他双手插在胶鞋里在前面“走”,羊们惦记着瓶子里的包谷,乖乖地跟在他身后,朝着大山走去。

   

  熊文达是纳雍县厍东关乡李子村梁子组人,1岁多时生了一场病,病好后,他的双腿开始萎缩,直至无法走路。5岁时,疼爱他的父亲生病离去,母亲改嫁,熊文达跟着堂哥熊文华艰难度日。

  2013年,29岁的熊文达觉得自己应该自食其力,不能再拖累堂哥,于是跟着一位亲戚,依靠双手支撑“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福建厦门打工。

  在厦门,熊文达进了一家雨伞厂,做手工活,将伞布缝在伞骨上。一开始一个月只能做500多块钱,但是熊文达已经很满足了。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熊文达的工资涨上了千元。

   

  在熊文达出门打工那一年,村里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双腿重残,没有家,孤身一人的熊文达被评为特困户。“按照规定,特困户主要进行集中供养,他回来就可以到乡里的敬老院生活。”李子村党支部副书记金丽说。

  “没想过会有爱情,有老婆,有家。”熊文达说,但缘分这东西很奇妙,来了挡不住。2018年,在老乡群里,一个叫杨学珍的女子加了熊文达微信,两个漂泊异乡的年轻人有空就聊聊天,杨学珍被熊文达的坚强、乐观打动,两颗孤独的心越靠越近,他们走在了一起。

  2019年9月,他们的儿子出世。熊文达的工资只有1200多元,老婆没法上班,生活的压力让熊文达决定带着妻子儿子回乡。

   

  回到大山深处的李子村,除了父亲留下的几亩地,熊文达连遮风避雨的房子都没有。村里及时了解情况,根据政策,熊文达有妻子有孩子,不再属于特困户,不符合到敬老院生活的条件。

  村里立即给熊文达申请了3.5万元危改资金,帮助他新修了三间新房子。腊月二十,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熊文达一家搬进了新家。

  “村里还给我们一家三口申请了低保,一个月有800多块钱,老婆做护路员,一个月有400元。一家人生活不愁。”但熊文达觉得,不能光靠政府,好日子要靠自己努力。

   

  过完年,熊文达决定养羊。他借了25000块钱,用14800元买了9只羊,剩下了钱建起了两间圈舍。从此,熊文达每天早上5:40就起床,6点钟准时把羊赶上山,他要把羊养得壮壮的,把日子过得旺旺的。

  两个月后,在熊文达的精心照料下,9只羊变成了17只。这时,羊生病了,熊文达用了很多办法医治,但还是死掉了5只。“好可惜,喂到现在要管一万多了。”熊文达心痛地说。

  “我们得知情况后,请来专家教他养羊。”金丽说,前段时间,熊文达4只羊就卖了11000块钱呢。

   

  村里帮助熊文达申请了6000元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利用市残联的帮扶项目给他买了一头猪喂,熊文达又买了4头,他说多喂几头,多笔收入。

  看到熊文达的圈舍有点小,村里争取项目帮助他新修了三间圈。有了新圈舍,熊文达的心变大了,他说想把羊养到50只以上。

  “村里联系好心人给我们家送来了一台电动缝纫机,派技术员教我老婆,学会了就给村扶贫车间做,家里又有了一笔收入。”熊文达高兴地说,“有了政府的大力帮扶,脱贫肯定不成问题。但我想多存点钱,等儿子长大了送他多读点书,将来好有出息。”

  撰文摄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朝政 肖大熙

责任编辑:曹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