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非遗文创产品”激活村民致富路
8岁小绣娘正在刺绣作品,吸引游客驻足围观。 叶翠 摄
6月15日,新疆哈密市举行刺绣展示活动。绣娘们刻着京剧脸谱的葫芦、绣着牡丹花的笔记本,还有哈密瓜造型的陶艺杯具等文创产品,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给文旅融合添彩。
设计师别具创意,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这一非遗因素,巧妙植入到各类产品中。“这就是非遗创新,我们将文创产品与非遗相结合,打造出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让该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自植入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上市以来,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去年就接到40多万元的订单。”哈密市库木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卡德尔·热合曼说。
活动现场,绣娘们匠心独特,展示刺绣技艺。 叶翠 摄
在哈密博物馆内的“丝路疆语”文创商店,满目琳琅的产品吸引着市民驻足观赏、购买。工作人员介绍,店内艾德莱斯绸款式的耳饰、葫芦手链、刺绣的渔夫帽等文旅产品颇受游客喜爱。
非遗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火”起来,哈密市文化馆馆长崔建兵介绍,2016年3月11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支持下,在哈密设立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后,便以哈密市维吾尔族刺绣为重点,通过院校系统专业培训、设计团队市场化项目介入和指导、创立品牌等多种方式,改善传统刺绣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从业者收入,扩大就业容量。
市民在欣赏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葫芦雕刻艺术品。 叶翠 摄
除此之外,传统工艺工作站还在每个乡镇都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在有基础的村设立刺绣合作组,由合作组管理绣娘进行产品生产,形成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合作组+绣娘”的链条模式。
“我一个月刺绣订单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热依汗古丽·阿布列力木是一名绣娘,说起刺绣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她激动不已。
如今,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正积极探索一套政府建平台,高校、企业参与“非遗”项目保护、开发利用的合作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到各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如葫芦绘制、花毡制作、土陶烧制、剪纸、瓜模制作、丝线染制、传统道具制作、民族乐器制作、雕塑雕刻、工艺镶嵌技艺等,全面促进“非遗”领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
“订单主要面向哈密山区具有较熟练刺绣技艺的贫困绣娘,1500名绣娘参与到‘振兴计划’之中。绣娘在此订单生产中平均增收1500元,其中技术熟练的绣娘增收可达4000元左右。通过这种订单式的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产业化发展,还帮助当地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崔建兵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