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时节话粽子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众所周知,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有民间传说称,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粽子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的传统食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制作粽子的食材和技艺不同,味道也各具特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特色食物——粽子吧!
包粽子。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粽子,相传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到了晋代,粽子成为了端午节庆食物。
粽子,古时又称为“角黍”、“筒粽”。从字面来看,大家即可对粽子的食材和做法略知一二:在北方,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做成粽子,故称为“角黍”;在南方,人们则将黍米装填于竹筒内,故称为“筒粽”。
没错,粽子最早是用黍米制作而成的,直到唐朝,糯米才开始成为了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材料。直至今天,我国很多地方的粽子都是用糯米制成的。也有一些地方例外,像山东就“盛产”黄米粽子。“山东和其他黄河中下游的地区一样,种植的作物都比较相似。而在这些作物当中,数黄黍米和高粱米粘性较大,适合用来做粽子,所以就有了黄米粽子。”山东省民俗学会的民俗专家李浩这样解释黄米粽子的由来。
说完了制作粽子用的米,我们再来说说粽叶。粽叶一般都拥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份,此外,其也有防腐作用,让粽子更易保存。上面说到的“筒粽”,到了魏晋后期,由于制作筒粽的竹子难觅,筒粽逐渐消失。同时,菰叶也逐渐为芭蕉叶、荷叶等所替代,如今,粽叶大多为箬叶和芦苇叶,其中,南方以箬叶为主,北方以芦苇叶为主。也有地方的粽叶就地取材,极具地方特色,像海南粽子就由芭蕉叶包裹而成,热棕剥开后,首先溢出芭蕉和糯米的清香,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粽叶有所差异,粽子的馅料也是各具特色。据说,在南北朝时便出现了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的“杂粽”。到了宋代,苏轼还写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馅料丰富情况可见一般。如今,我国粽子多是南咸北甜,像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陷,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而广东粽子则以咸蛋黄、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莲子等做陷。值得一提的是嗜辣的四川人,做粽子也会放上辣椒粉,煮熟的粽子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除了口味各异,很多地方粽子的形状、样式也颇为讲究。像在屈原的家乡湖北秭归,人们会将粽子做成三角形。“三角粽,象征屈原有棱有角的一生。在粽子里一定要放一颗红枣,象征着屈原的一颗忠心,我们后人也要像屈原一样忠于祖国。”秭归民俗专家郑承志说;像在浙江遂昌石练镇姚埠村,村民在端午节时会包出一种特殊的方形粽。当地讲究女儿出嫁后第一年回娘家,丈夫家要包方粽子相送;还有像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会将加入香料著称的傣族粽子两个一组捆绑在一起,寓意成双成对。
粽子虽小,却贯穿古今,展现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美好;各地粽子食材、口味各异,却都寄托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承载着大家心中浓厚的民族认同感。
(光明网 张倩)
附:如今,粽子品种五花八门,哪个是你的最爱呢?快来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