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感悟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情结
粽香四溢,百舟竞渡,又是一年端午到。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岁月淘洗,传承至今,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端午佳节,让我们一起在浓浓的民俗味里,感悟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情结。
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习近平频频强调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为世人所敬佩。习近平曾多次引用屈原的诗句,频频强调家国情怀、民族精神。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屈原的诗句,高度评价了一批抗日将领和英雄群体的爱国精神。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用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勉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再次使用屈原的诗句鼓励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何以重要?习近平这样阐释
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在校园观看北大师生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时同朗诵者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曾从多个维度深刻阐释。
——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这样阐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年5月4日,习近平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站在时代高度,高屋建瓴,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些论述都表明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离不开中国历史、现实与文化传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滋养。
——助力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就曾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怎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这样思考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这是11月26日上午,习近平在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屡屡强调的重要方法论。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在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时,习近平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
交流互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习近平这样活用传统文化
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曾坦言,他从小就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源泉。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理念。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话——“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表达了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深刻思想。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2016年11月21日,习近平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引用了唐代诗人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中的名句,表明两国虽地理位置距离遥远,但是国家关系仍可以像邻居一样亲密。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其中用“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表明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用“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阐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今天,我们在多彩的民俗活动中追思先贤、祈福平安,传承和丰富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并且积极与先进文化结合,在继承和弘扬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必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中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
- 2011年端午节通知:6月4日起全国放假三天2011-05-20
- “闰四月”致今年端午节“迟到”2012-06-22
- 今年端午节比去年“早到”11天2013-06-11
- 端午节放假安排发布 高速路不免费2014-05-09
- 【网络书香·节日读书】第九期:端午节——炽热爱国心2015-06-18
- 【网络中国节·端午】别让端午节沦为“舌尖上的节日”2016-06-07
- 航天员今或同吃粽过端午 央视主持人品尝后称可口2013-06-12
- 方寸间的端午节2015-06-19
- 端午节重温习近平的名言隽句,感受中华民族“精气神”2020-06-25
- 2012年端午节6月22日至24日放假201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