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单手绣娘”的手上功夫
新华社兰州6月27日电(记者何问、王博)左手大拇指按住彩绸,右手飞快地穿针走线,一只“七彩鸟”逐渐在缎面上伸展开来。
潘小红在绣制裕固族姑娘服装上的胸牌。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这位绣娘名叫潘小红,今年42岁,是生活在祁连山下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群众。历史上裕固族世代游牧,衣食住行的大部分物件仰赖手工制作,织褐子、擀毡、刺绣、皮雕等传统技艺成为裕固族浸润在血液中的传承。自小,潘小红对手工刺绣就有独一份偏爱。
幼时的不幸意外让潘小红左手除大拇指外的4根手指丧失活动功能,然而这并没有让她失去对刺绣艺术的热忱。18岁时,潘小红开了家门面很小的手工制品店,专做车里的挂件。
一开始,因为左右手没法协调配合,做一个挂件往往要花两三天。此后,除了去外地采购材料,她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练习上。拆了做,做了拆,慢慢地,潘小红的技艺越来越娴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单手绣娘”。
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潘小红发现了更大的“宝藏”——市场上,手工缝绣的裕固族服装和带有裕固族文化元素的物件非常受欢迎。
然而,缝制一套裕固族服饰并非易事。裕固族刺绣针法多样,注重剪绒、锁边、圈金等辅助工序。除了用料讲究、色彩丰富、图案特别,还运用珊瑚、玛瑙、银饰等不同材料与式样相结合。潘小红说,最熟练的绣工,缝制一套传统裕固族服饰也要花上两三个月时间。
在车间绣制花样的绣工们。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潘小红逐渐将裕固族服饰制作和图案刺绣当作自己的主业,产品在当地群众中、旅游市场上大受欢迎,也有了更稳定的销路。
5年前,浙江一家公司看中了裕固族刺绣,请绣工们在真丝面料上缝绣。这些带有裕固族文化元素的产品如今已远销海外。
现在,潘小红的“手上功夫”也投入了扶贫助残事业。借助当地政府提供的创业奖补等资金帮助,潘小红扩建车间、成立公司,吸纳贫困户、残疾人就业;同时她还在线上线下为更多有需求的群众进行手工技能培训,带领身边的残疾人和贫困户共绣脱贫致富“锦绣图”。
截至目前,潘小红的刺绣公司共有计件工、零工58人,其中残疾人2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人;带动培训残疾人60多名。
2008年,裕固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甘肃,一批濒危“绝技”正在和裕固族服饰制作工艺一样,焕发新的生机。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省先后创建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超过6万个,吸纳近500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200余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