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蕊十二时辰 ——来自海南中部山区的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整洁平坦的村道通向家家户户,一排排明亮的路灯沿路而设。地处海南省中部山区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保蕊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2017年起,村庄借助危房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62户村民建新房,村里人搬进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6月15日,本报记者走进保蕊村,记录下村庄十二个时辰里的平淡美好:曾经的贫困户谭传武、郑海琼夫妇养起了十多只肥硕的黑山羊,单亲母亲吴丽在教育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将4个儿女安心送进学校,符开东终于可以用摩托车将辛苦割下的橡胶水运送回家,扶贫干部林培记挂着帮扶对象儿子阿飞的工作状况……
23:00~1:00
子时的村庄宁静祥和,这天夜里,谭传武、郑海琼夫妇恐怕要高兴得失眠了——他们如期还完了重建房屋欠下的3万元贷款。
2017年,保蕊村开始整村推进危房改造工程。消息传来,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过去漏风漏雨的瓦房总在刮台风时让村民担心不已,但村民更担心拆了旧屋却没钱盖新房。
时任村组长的王贤山和时任村副组长的王恒波开始一次次上门,给村民讲解政策——政府对需要重建房屋的村民每户补贴5万元,贫困户再额外补贴1万元,不够的还可以在贴息政策下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只要在5年内还清,贷款利息将由政府承担。
从不相信有这种好事,到全村62户村民悉数搬进新房,前前后后才2年时间。保蕊村的村貌大变样,一幢幢房屋整齐划一地连成片,通汽车的公路一直修到村民家门口。
1:00~3:00
丑时的美梦真实可触,单亲妈妈吴丽做了这样一个梦:大女儿王紫娴穿着厚厚的黄色外套,挎着同学的胳膊,在北方的大学校园里走着、笑着……
去年,正在读高二的王紫娴从县城的学校回到家中,带回了出现在吴丽梦里的这件厚外套,这是在海南不怎么用得上的东西。王紫娴对妈妈说:“我想考去北方读大学,电视里北方的冬天就得穿这么厚。”
2015年,吴丽的丈夫突发脑出血去世,此前主要靠丈夫割橡胶为生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困难,拿不出钱来供4个未成年子女生活。
2017年,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重新点燃了这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子女一年数千元的补贴按时到账,解了这位单亲妈妈的燃眉之急。
吴丽和王紫娴一样,至今没出过海南岛,她们并不知道这件黄色外套够不够应付北方的冬天,但她们的春天已经快要来了,成绩优异的王紫娴已接受了高考的检验,去北方大学学习的梦想离她越来越近了。
3:00~5:00
寅时的月光无限温柔,符开东头戴矿工灯,正在自家橡胶林里割胶。当橡胶水顺着橡胶树的割胶线朝胶碗里流下去时,符开东已经走到了另一棵树前,准备开割……25℃以下的温度更利于橡胶树出胶水,所以符开东总在后半夜起床割胶。
天快蒙蒙亮时,符开东的数百棵橡胶树也割得差不多了。胶水要赶在凝固前用摩托车送到胶站,一斤可以卖到1元至3元不等。在适合割胶的1月至8月,符开东每个月有数千元收入。
在保蕊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割胶。过去,村里只有狭窄的羊肠小道和坑坑洼洼的泥路,摩托车都过不了,胶农们只能用肩将动辄数十斤一桶的橡胶水挑回家。2018年10月,保蕊村开建环村公路,路灯等设施同期配置。现在,胶农们可以用摩托车运送橡胶水,负担大大减轻。
5:00~7:00
卯时的晨光穿透薄雾,琼中县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林培从南吉村村委会的临时宿舍里醒来。作为驻保蕊村的扶贫工作人员,林培每周至少有3天都在村里走访、开展扶贫工作,他和其他扶贫工作人员时常不回家,夜宿村委会。
这天,林培要回访6户已经脱贫的村民,看看他们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教育补贴、务工补贴、医疗报销等是否到位。
回想起刚驻村时,林培曾自掏腰包请他的帮扶对象们吃了一顿饭,当在饭桌上了解到一位帮扶对象的儿子阿志还没结婚时,林培关心道:“村里的阿叶不是也没结婚吗?”大家哄然大笑。原来,阿叶是阿志的亲表妹,不太熟悉村里情况的林培乱点了“鸳鸯谱”。
这样的笑话早已不可能发生在林培身上了,数年的相处,林培对帮扶对象的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健康、子女教育等情况了如指掌,无论说起哪一户,他都能滔滔不绝讲上一阵子。
7:00~9:00
辰时的森林郁郁葱葱,谭传武来到与符开秋、王国波约好的地点,准备开始巡山。2017年,他们三人一同被镇林业站聘为生态护林员,这是提供给贫困户的公益岗位,每人每月可获800元补贴。
8003亩的三级公益林地是他们的职责范围,巡山过程中,他们要及时制止乱砍滥伐、猎杀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也要及时排除森林消防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情,他们就要给消防员带路并协助救火。
在生态护林员的努力下,8003亩林地里的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村民们爱护自然的意识越来越强。
9:00~11:00
巳时的米酒香气四溢,吴丽又在煮酒了,这酒得煮两个钟头。虽然吴丽的家庭有低保救助、教育扶贫等多项政策照顾,但她不想一直靠政府救济过活。“是扶贫政策让我的4个小孩都能安安心心地上学,非常感激党和政府。我靠自己的双手也能赚一些钱,让日子越过越好。”吴丽说。
此外,吴丽还从不远处的大丰农场进洗衣粉、方便面等回来卖。大女儿只要一回来,就会帮她看店。“我女儿非常懂事,成绩也好,我希望她以后能用自己所学回馈社会。她从小就懂得感恩,我对她非常放心。”只要说起女儿,吴丽的嘴角就止不住上扬。
11:00~13:00
午时的炊烟袅袅升起,为了迎接在海口务工的妻子卓莲香回家,符开东早早就杀了一只鸡。卓莲香在海口当月嫂,月薪4000元,他们马上也要还完重建房屋的贷款了。卓莲香爱吃的土豆和西芹已经装盘上桌,碗盘扣上盖子后,符开东骑上摩托车来到大丰农场,等待妻子乘坐的班车。
结婚二十余载,符开东和卓莲香温暖如初,虽然相隔100多公里,二人几乎每天都视频联系。
13:00~15:00
未时的骄阳炙烤大地,林培去符开东家走访扑了个空,决定去另一个帮扶对象谭书耀家讨口水喝。
谭书耀的小儿子阿飞过去经常换工作,状况很不稳定。去年,阿飞从外地辞工回家,在林培的介绍和担保下,阿飞到三亚的洲际酒店集团当保安。疫情期间,阿飞坚守岗位,过年也没有回家。前不久,林培接到了阿飞的电话,他的状态很好,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快要升为小班长了。“待会儿我得问问书耀,阿飞到底有没有升成小班长,工资有没有涨起来。”林培边说边加快了步伐。
15:00~17:00
申时的彩云斜挂天边,郑海琼开始放羊了。郑海琼的羊认得回家的路,这让她比较省心,不必时时盯着羊群。从几年前只买得起两只小羊羔,到现在养起了10多只黑山羊,郑海琼总说:“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住进了新房,还完了贷款,郑海琼开始畅想未来的生活:“路都修到了家门口,我们再努努力,要是能买辆装羊的车,以后自己开车把羊拉出去卖,可比人家开车来收羊赚得要多。”一旁的谭传武打趣道:“等我们买得起车了,还用得着放羊吗?至少也得放牛了吧!”
17:00~19:00
酉时的村民其乐融融,排球场传来孩子们嬉闹打球的声音,男人们坐在石阶上聊天,妇女们正在商量筹资买音响跳广场舞的事情。2017年,由县文旅局出资建设的村文化室、排球场和舞台建在了符开东的宅基地上,为了村里的文化建设,符开东砍掉了那片土地上的槟榔树。符开东说:“都是为了村里的建设,为了集体的生活,我那块地的位置是最合适的。”
王贤山感慨道:“过去,我们村里人一到晚上总爱喝点小酒,然后倒头就睡。现在有了文化室和排球场,晚饭后大家出来打球、散步,跟城里人一样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19:00~21:00
戌时的微风吹走疲倦,天还没黑彻底,王恒波就用文化室的广播向村民喊话了:“今晚有扶贫夜校,请大家早点吃饭,八点准时去村委会学习。”前些年刚推行扶贫夜校时,贫困户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认为在家打开电视就能看到的内容,为什么非要大家去村委会坐在一块儿看。渐渐地,贫困户们意识到了集体学习的好处,大家互相讨论,随时问一问、聊一聊,收获更大。
今天的扶贫夜校是教大家种植西红柿。保蕊村之前很少种植西红柿,大家开始讨论:“这东西在我们这儿能不能种?地膜是不铺不行吗?”
除了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科普,扶贫理念的传播与扶贫政策的宣传也是夜校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扶贫先扶智,贫困户们的思想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升华,越来越多的贫困户积极要求进步,他们的上进与帮扶人的努力形成了良性互动。
21:00~23:00
亥时的城市灯火通明。林培结束了本周的扶贫工作,回到县城的家中。此时,他的妻儿已经熟睡。
林培帮扶的6户贫困户均在2018年前实现脱贫,但他的扶贫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常说的‘四不脱’指的是脱贫不脱产业,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引导。这两年我和同事们的扶贫工作就是在不断落实这‘四不脱’,只有做好‘四不脱’,已经脱贫的贫困户才不会再次返贫。”林培说。
在中国,保蕊村的故事还在许许多多村庄上演,那里的土地或许不种橡胶,但一样有勤劳的人民在劳作;那里的扶贫干部或许“不爱做媒”,但一定也有颗热忱真挚的心。
(本报见习记者 陈怡 本报记者 王晓樱 朱蒂尼 姚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