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中国梦——西藏奋力建设民族团结模范区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夏日夜幕降临,伴随着绚丽的灯光,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在拉萨河畔精彩上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民族团结佳话,以当下流行的艺术形式,每年吸引着数十万人观看。
千百年来,这样的佳话在雪域高原代代相传,并不断续写新的篇章。今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正式实施,西藏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出模范区创建的省份,开启了新时代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生命线”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西藏有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5个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以上,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今年1月11日,西藏人民会堂里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在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首部关于西藏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法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诞生。会后,多位代表站在会堂“民族团结宝鼎”前合影,记录这一见证历史的瞬间。
条例在经过20余次易稿后,达成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的共识,明确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周亦峰说,条例进一步完善了西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保障体系,有利于西藏早日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把每年的9月定为“民族团结月”、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各级各类学校课堂、加大见证民族团结的历史遗迹保护发掘和展示工作……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构筑民族团结工作创新和保障体系,不断促进民族团结。
截至2019年,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受国务院表彰的民族团结模范集体140个、模范个人189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热地,成为28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唯一的“民族团结杰出贡献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在公司同事的帮助下,我已经习惯了内地的生活,现在一个月工资有6000多元,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一起工作,学会了不少新东西。”已经在河北唐山工作半年多的吾坚卓嘎说。
吾坚卓嘎是西藏大学生到内地就业的一员。随着进出西藏的交通日益便捷,越来越多的西藏大学生选择到祖国各地求学、就业,内地到西藏务工旅游的人数也快速增长,有力增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雪域高原不断铸牢。
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那曲市双湖县,是全国海拔最高县。在这里,藏族孩子霍党生、霍油生的故事广为流传。
2017年8月,霍党生的母亲曲德在双湖县人民医院分娩时,由于胎位不正生命垂危,必须实施剖宫产手术,但当地从未在那么高的海拔实施过剖宫产手术。恰巧在双湖开展义诊活动的中石油援藏医疗队迅速行动,由妇产科医生霍志平主刀,边吸氧边手术,保全了母子平安。
为表达感激之情,曲德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让孩子随主刀大夫霍志平的姓,取名霍党生。第二天,义诊团队又为措折罗玛镇的桑吉卓玛成功实施了剖宫产手术,孩子的姓也随了霍志平,取名霍油生,以表达对中石油援藏医疗队的感激之情。
这样的故事,在西藏还有很多,这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见证。
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筑中国梦
位于山南市桑日县冲达村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北省2003年引进的产业援藏企业,员工包括藏、汉、回、土家、蒙古等7个民族,其中藏族员工480人。
冲达村党支部书记次旦罗布说:“过去我们村就20多户人家,现在已经有158户637人,全村人均收入1.4万多元,在华新水泥厂就业人数达70多人。我们村的发展离不开华新水泥的带动。”
据介绍,华新水泥已累计实现工业产值87.99亿元,生产水泥1535万吨,向当地上缴税收15亿元,目前带动600余人就业。公司负责人柴心智说:“公司各民族员工团结一心,才有了公司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2019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697.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了约205.8倍,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2019年,西藏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0.6岁,学生人均“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补助标准从3720元提高到4200元,全区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已达标摘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如果没有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西藏很难取得这样的成就。”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洛桑江村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近7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为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