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先行先试 经济特区要继续“特”下去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深圳肩负着‘三区叠加’的重任,它既是经济特区,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更需要走在前面,勇于面对各类问题、各式挑战,寻找新方法、新突破,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各种目标。”8月24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后,通过视频作了题为《深圳经济特区之“特”如何深刻影响中国》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作出上述表示。
8月24日,“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广东深圳启动。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协办,广东省委网信办、福建省委网信办、海南省委网信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承办。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通过视频作主旨演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深圳特区的先行先试
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樊纲回顾,是因为当年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需要一个地区率先突破,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就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特区成立后,建设者们以“拓荒牛”的精神开拓创新,“杀出一条血路”“大胆试、大胆闯”,通过发挥特区经济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推动了许多重大改革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樊纲认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特色,比如改革开放、发展民营经济、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城市化发展等,这些都具有借鉴意义,为其他地区及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不过,深圳模式的借鉴意义,并不完全等同于深圳特区功能的发挥,特区的功能还在于它对全国而言起到了一种先行先试的作用。
为什么会选择深圳?“因为深圳当时是一张白纸,比较好画新的蓝图。”樊纲回忆,当年深圳开始做股票市场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区域性的问题可以局限在这个区域当中,对全国不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在一个区域内能把问题解决好,再向全国推广,就会使得我们的改革相对顺利。所以深圳特区在改革当中所起的作用,是给其他地方提供借鉴,包括经验和教训。
深圳特区能否“特”下去?
当前,深圳的做法,很多地方都在效仿,这是否意味着特区不“特”了?樊纲指出,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体制及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阻力、新的障碍,仍然需要有些地方能够先行先试,为其他地方提供经验和教训。希望特区的体制继续保留下去,让深圳这样比较成功的特区能够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深圳特区到今天,历史职责不是停止了,而是应该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在更多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樊纲表示,以前特区的“特”可能集中在经济领域,今后在社会领域,包括公共服务、城市发展、大湾区城市群关系、城市之间软硬件衔接等方面,都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去尝试、去发展、去纠错。
当前,深圳肩负着“三区叠加”的重任,它既是经济特区,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更需要走在前面,勇于面对各类问题、各式挑战,寻找新方法、新突破,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各种目标。“要让深圳在未来的改革、开放、发展等方面更有作为,这才是对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最好庆祝。”樊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