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前海模式”:制度创新是最鲜明的底色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8月24日,“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广东深圳启动。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协办,广东省委网信办、福建省委网信办、海南省委网信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承办。启动仪式后,针对“前海模式”的创新发展,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锦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与法规研究所所长栾群、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等嘉宾进行了分享交流。
与会专家分享交流经济特区治理经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前海产业政策具有“三大亮点”
以前海为代表的深圳模式,和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实践,为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王锦侠介绍,2020年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10周年。十年来,前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走出了一条“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实现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珠三角产业升级引领区,形成了获得充分认可的“前海模式”。
栾群认为,前海的产业政策着力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突出发展数字经济;二是重点行业的引领作用显著,比如以航空航天、数据产业等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三是注重产业政策和人才、税收、金融等各项政策的配合。
制度创新是前海最鲜明的底色
毛艳华认为,前海是全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无论是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还是建设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其初心就是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此,前海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服务香港、对接香港,在服务贸易、金融开放、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法律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则衔接,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港澳与内地深度合作、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时代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积累了经验。
作为自贸片区,前海对标国际高标准的贸易投资新规则,围绕构建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基本制度框架,在政府职能转变、外商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法治化等方面开展了原创性、引领性、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为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例如,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前海在法定机构改革、信用体系建设、政务服务能力优化等方面都起到了引领作用。
期待前海未来的“黄金十年”
“前海十年的创业发展和制度创新,体现了‘特中之特、特上加特、特之又特’,几个‘特’的相互组合、相互重叠,造就了前海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制度创新优势。”谭刚举例说,前海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目前,金融企业数量占前海企业总数的约1/3,但其产生的增加值达到2/3,说明这个领域正是得益于制度创新才有了快速发展。
王锦侠表示,接下来,前海将由“创业10年”向“黄金10年”过渡,将先行探索新一代制度文明、产业文明、空间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努力打造成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引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区域、践行和维护经济全球化的门户枢纽、集聚和配置全球资源的治理样板。
对前海的“黄金10年”,谭刚表示,“特别期待前海模式能够进一步成熟、进一步定型,让前海的金字招牌在全国大地上更加响亮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