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传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开学第一课》在关键时刻开讲关键一课
“我注意到,昨天央视推出了非同寻常、令人感动的‘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分为团结、科学和担当三个篇章,我想这三个关键词‘团结’、‘科学’和‘担当’很好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战略性胜利的‘秘诀’”。9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在回答如何评论中美抗疫的鲜明对比时,她认为9月1日晚播出的面向全国青少年的《开学第一课》,很好地传递了我们党和政府秉持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
在2020年这个特殊又重大的时间节点,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恰逢其时地成为了很多中国孩子永生难忘、意义非凡的人生一课。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在北京、武汉设置双课堂,“武汉课堂”的所在地,是曾经作为武昌方舱医院的洪山体育馆。节目邀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以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张文宏、吴尊友、毛青等,共同讲述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担当。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的心。
有一位名叫付巧的女孩,在治疗期间把武昌方舱医院当作“梦开始的教室”。当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带领大家“仰望星空”、深情寄语未来一定要“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时,我们可以想象——无数的孩子,也会把今年这次为他们设定心灵坐标的“国家课堂”,当作是“梦开始的课堂”。
铿锵讲述“中国为什么能”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直击灵魂、催人奋进,是昨晚《开学第一课》带给观众最为强烈的感受。
正如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所评价的,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是嘉宾阵容之强;二是抗疫主题之重;三是覆盖范围之广,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还特别加入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从不同维度深刻感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具有丰厚的教育营养。
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便第一时间赶往武汉,提出该病存在“人传人”现象。之后的武汉,用整整76天,换来了让全中国少感染至少70万人。在谈起中国的抗疫壮举时,钟南山院士言辞激昂:“我们跟有些国家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命最重要!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
这一节课,讲的是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身患渐冻症的“铁人院长”张定宇,在疫情的暴风眼里挺直了背脊与时间赛跑。危急时刻,神兵天降,万众一心,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长城。当他拖着蹒跚的脚步登上讲台,无数人瞬间泪目。只见他微笑而坚定:“我努力地工作,就是因为我热爱生活。”
这一节课,讲的是民族的韧性和伟力。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英雄的民族,她是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张伯礼院士分享了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和疫病不断斗争、总结经验并且创造伟绩的历史。他寄语同学们:“再过十年二十年,你们就是我们共和国的脊梁,这个历史的重任就交给你们身上了。”
这一节课,讲的是文化的传承与不息。
“疫苗”是战胜疫情的终极武器。陈薇院士讲述了她率队赶赴武汉,第一时间开始核酸检测、研制新冠病毒疫苗、阻击病毒的战斗。第一批疫苗在生产线下线的那一天,正好是陈薇的生日,面对祝福,她回复了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这一节课,讲的是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而贯穿课堂始终的那个关键词,其实是万众一心的“团结”。当大屏幕播放武汉市民在小区里高唱国歌的视频,许多孩子齐刷刷举手表示自己当时也听到过那振奋人心的呐喊,没有人不会被此情此景打动,因为这就是我们共同亲历、共同迎击、共同打赢的一场战争。
上海市比乐中学八年级学生陆信云有感而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束光,一束可以照亮前路、照亮生命的光,哪怕最微弱的光芒,只要团结起来,就会把天地开创,这便是中国之‘光’,是我们每一个少先队员应该追逐的‘光’!”
深情勉励“你怎样,中国便怎样”
《开学第一课》不仅和孩子们一起回望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抗疫历程,还用一种真实自然、润物无声的方式,为大家构建关于外部世界积极、向上、乐观的图景,确立“你怎样,中国便怎样”的共识。
钟南山院士的童年故事,让许多孩子为之揪心和震惊:于1936年出生在南京的他,生长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次,他被困在了遭日军飞机炸毁的房子中,外婆冒着生命危险,才把他从瓦砾堆中救了出来。苦难的记忆,生死的考验,让钟南山从很小就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立志报国的信念,也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父亲对他的寄语——像南京的钟山一样茁壮成长,哪怕历经风雨,也要巍然屹立。
中国人常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老一辈时常忧心于没有经历过磨难的年轻一代,能否挑起未来的重担。事实却是:在今年的抗疫战场上,大人眼中的“孩子”勇敢地担起了责任,成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全国4.2万援鄂医务人员中,80后、90后占了约有七成,更有无数的年轻人,在经历疫情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在《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分享了他们在此次疫情中的成长和收获:来自湖北的王睿同学,通过云课堂连线的方式向钟南山致敬,并立志要成为一名像他一样有担当的医生;武汉学生陈琪方的妈妈和外公都是医生,疫情期间一直奋战在一线,琪方曾给新冠肺炎患者写过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我把我的外公还有妈妈,都借给你了。”中国少年儿童在防控疫情斗争中的坚强与成长,令人钦佩;北大援鄂医疗队的一本相册,记录下许多医护人员抗击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故事,而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的一封温暖回信,也肯定着这些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勉励他们继续奋勇向前,他们说:“被需要、被依赖,你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场战疫,深刻诠释了这句话的分量。
“担当”这个词说起来很大,但其实就是守好你站立的地方,在责任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退缩。正是因为有无数的人担当,我们才能如此迅速地回归到正常生活,迎来今天的顺利开学。对于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担当”之于他们,就是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强健体魄和学习知识做起,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非常暖心的是,《开学第一课》专门推出了既科学又实用的十大“少年儿童卫生健康宝典”。节目中,张文宏医生用生动可感的语言,结合简洁直观的动画,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强调公共卫生意识的重要性。这也是《开学第一课》给孩子们送上的宝贵的开学礼物,希望他们认识到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何来“少年强”,又何谈“中国强”?
立德树人“知来路,启新程”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008年,在经历了汶川地震之后,《开学第一课》怀着“知识守护生命”的初心,第一次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在生命意识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一语双关,既指体魄之强,又指精神之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许文广表示:“今年似乎又是一个向‘生命’主题的回归,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展现了中国人面临危难时刻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向心力,这是存在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也和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有重要的关系。与第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第一课既是一堂弘扬抗疫精神、普及防疫知识的课,也是一堂重要的爱国主义课,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下体现出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此外,本次《开学第一课》结合了“云课堂”的全新概念,并开放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学习强国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供孩子们观看。据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田梅介绍:“这一百多个参与线上‘云课堂’的孩子,是我们从各个省市精心挑选和组织的学生代表。在录制过程中,任何两个地点、甚至是三个地点的学生与嘉宾之间可以同步互动交流,我们真正建立起了一个立体学习的空间,打造了一个无障碍交流的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评价道:“ 《开学第一课》把一场危机实践,转变成了培养下一代的珍贵的、重大的教育资源和成长资源。”课堂上的孩子们,眼神专注,时而激动鼓掌,时而泪花闪烁;荧屏外的孩子们和家长们,则在社交平台上纷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称赞这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一课”。
《开学第一课》自诞生以来,始终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效应,坚定不移地把“爱国主义”作为思想主线,立足当下,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尤其是近几年,节目接连以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通过鲜明的立意、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回归课堂的质朴初心,用一个个的榜样人物和感人故事,去启发青少年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激励他们接过先辈的旗帜一往无前,未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知来路,方能启新程。遥想120年前,一句“少年强则国强”唤醒了无数青年志士的爱国热情和美好希望。而如今,我们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又一次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学第一课》再度响亮地用“少年强,中国强”的自信强音,深度激发着滚滚“后浪”们的主人翁意识,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持续深入人心。
“少年自有少年强,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少年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