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未摘帽深度贫困县】 晴隆:小花椒,绿了荒山,鼓了腰包
“把土窝扒开,露出根来,撒上一圈肥料,这样吸收得好……”炎炎午后,郑登南一手拎着塑料袋,一手拿着截了一半的矿泉水瓶,不停地穿梭在花椒基地,进行施肥作业。
56岁的郑登南是贵州晴隆茶马镇青山村人,当地石漠化严重,“平地包谷林,山上石旮深;一家两亩地,吃穿都愁人”是其真实写照。为了生计,他烧过砖,扛过包,在外漂了30年,每月15元的工资拿过,1800元的也挣过。前些年,他不得已返回了老家,“漂不动了,高架都爬不了,没人要咯!”
由于村里没有产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脱贫攻坚后劲不足。“许多农户零星种植花椒,没形成规模,加之花椒根系发达,有利于水土保持,能让石漠荒山披绿,一举多得。”茶马镇党委书记田志敬认为,选择农户熟悉的花椒做文章会顺畅些,没成想还是遇到了阻力,“本就没几亩地,种粮食都不够吃,改种花椒,难道要喝西北风?部分农户根本想不通。”
反复考虑,田志敬选择了石漠化更严重的青山村,到村里开院坝会、群众会,做村民工作。“后来发现给村民算账很有效,种包谷一亩地顶多挣300元,但流转土地种花椒,一分不投,仅凭流转费、务工费、分红就有近2000元……”
为了让农户有信心,当地政府跟企业合作,在邻村挑了部分撂荒山地做试验。“去年元月份到他们的试验基地务工,前后干了5天。”由于不知道是否靠谱,工资能否按时发放,郑登南没定下心做,“谁知道2月初就拿到了400块的工资,太后悔了,当时应该每天都去做。”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钱,村民们总算有了转变。“仅青山这个村,从动员到管理、培训,前后开了不下20次会,总算没白忙活。”田志敬透露,青山村的花椒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1000亩,逐渐增加到了2900亩,“过去整个山坡都是成片的灰色石头,现在全是成片的绿色,生态价值出来了。”
“人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钱,还愁日子过不好?”郑登南最早流转了2亩地种花椒,正计划继续流转,让家里的荒地再次利用起来。
如今,整个茶马镇已种植1.8万亩花椒,同时林下套种黄豆、南瓜,覆盖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有效解决了青山村弱劳动力务工增收难题,成了农户们的摇钱树。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毕节绝处突围之道2020-11-30
- 共创好滋味——透视农交会上的品牌味道2020-12-01
- 甘肃定西市陇西县:特色产业“药”到“贫”除2020-12-01
- 宁夏盐池:大数据动态预警防返贫2020-12-01
- 车间百余家 产值数十亿(倾听·算算脱贫账)2020-12-01
- 这笔钱,贫困户稳稳领10年(经济聚焦)2020-12-01
- 甘肃累计14万余驻村干部助脱贫2020-12-01
- 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我国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2020-12-06
- 焦点访谈丨如何避免“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这些做法,管用!2020-12-06
- “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湘鄂皖脱贫攻坚一线见闻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