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幸福的白海螺——青海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新华社西宁9月18日电(记者顾玲)皮质吹风袋安静地躺在长桌上,毡衣、牛轭、矛被安放在一个个展位上……金秋时节,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村史馆,过去游牧生活所必需的众多物件已渐渐退出村民日常生活,成为安置点上村史馆中的展品。
“以前住在帐篷里,没有皮质吹风袋可不行。现在这个再也用不上了。”44岁的藏族牧民仁青加说。过去的切扎村距共和县城24公里,是全县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牧民居住偏远、分散,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难以企及。
“水在两三公里外,要靠人去背。”仁青加说。依靠脱贫攻坚政策,3年前,仁青加和村里其他100户牧民一起搬到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安置点距离共和县城只有3公里,“县城近,孩子上学近,家人看病也方便。”仁青加的儿子华旦扎西被送到共和县第三完全小学上学,而仁青加也接起了来自县城的缝纫“订单”。
“一顶藏式帽子500元,一件传统藏袍能卖到4000元。”手里的动作一刻也不停歇,仁青加正忙着缝制藏袍。2017年从山里搬下来后,仁青加和妻子切忠参加了共和县就业局为贫困户免费开办的技能培训班,学到了裁缝手艺。
“现在接单、拉原料、送成衣都方便,做一套藏袍能挣200元手工费。”仁青加和县城里的岗坚巴服饰公司建立了联系,夫妻俩每月能从这个公司接到10套左右的藏袍制作订单。
便利的地理位置,让切扎村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多规划。驻村干部李军介绍,除了靠近县城,切扎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处109国道旁,常有货车司机和前往青海著名景点茶卡盐湖的游客从此经过。2019年,切扎村整合各级资金858.69万元,修建集餐饮、住宿、购物于一体的产业扶贫孵化基地。
“产业园大楼马上就要对外出租,既能就近解决群众务工问题,又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李军说。
切扎村的变迁,是青海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奔小康的缩影。近几年,青海已累计搬迁5.2万户农牧民,2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出“穷窝”,走上了致富路。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东格尔社区是青海南部地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点,这里海拔3650米,居住着来自4个乡镇、15个行政村的牧民群众2618人。
记者见到53岁的牧民赛增吉时,她正站在院子里的炉子前炒青稞。草场面积少、质量低,赛增吉一家2017年从30公里外的雄先村搬迁过来。
光伏扶贫收入2300元,牛羊入股到合作社分红5863元,再加上低保收入及儿子外出务工的收入,赛增吉家的后续脱贫方案表上,去年的收入已达到29624元。80平方米的房子是政府帮忙盖的,社区干部天天操心着牧民群众的生活。
“牧民群众刚搬来时完全没有城市生活概念,家里连衣柜都没有,从家里的家具摆设,到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要从头教起。”社区党支部书记多吉恒茂告诉记者,为了让牧民群众到易地搬迁点后有归属感,当地将713户牧民划分为15个片区,设立15个党小组,聚焦党员作用发挥,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夏天雨水多,居委会主任万将杰布和社区干部夜里在社区巡查,及时发现赛增吉家后院积水严重。“那天晚上雨特别大,他们都睡了,我赶快让他们先从房里搬出来。”万将杰布说,第二天社区协调调来抽水机,把赛增吉院里的水抽走。
阳光下,一排排黄墙红瓦的房子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不时能看到牧民群众悠闲地走过。
多吉恒茂说:“我们社区的名字是‘东格尔社区’。‘东格尔’在藏语里是‘白海螺’的意思,我们希望,群众来到咱们这个社区后,开始吹响他们幸福生活的号角。”
- 青海“十三五”期间超额完成治沙任务2021-04-03
- 云南漾濞、青海玛多发生地震——多方协力 驰援震区2021-05-23
- 一图带你了解云南青海地震2021-05-23
- 星夜兼程,只为生命——云南漾濞、青海玛多地震抢险救援纪实2021-05-23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感受现代牧歌生活——青海长江源村见闻2021-09-03
- 走进乡村看小康 | 青海乌兰西庄村:发展藜麦产品深加工 产业升级百姓致富2021-09-25
- 习近平回忆十年前的这句话:“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2021-03-08
- 联播+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总书记为青海提出这些重要指引2021-03-08
- 习近平: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2021-03-08
- 和总书记一起议国是丨向总书记汇报!三江源和班彦村大变样了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