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义无反顾!”——两位台胞的海峡论坛“与会心语”
新华社厦门9月24日电(记者褚萌萌、邓倩倩)这次来厦门参加海峡论坛,台胞徐慈莲见到了和自己一样克服重重困难而来的岛内人士,在大陆创业打拼多年的台湾同胞,还有许多关心台湾同胞和两岸前途命运的大陆同胞。
站在印有“海峡论坛”字样的背景板前,徐慈莲不禁掉下眼泪。“来,我们义无反顾!”她说,“正是在现在,我们才更应该来。”
第十二届海峡论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民进党当局阻挠两岸交流的双重不利影响,得以成功举办,取得预期效果。像徐慈莲这样突破阻碍从岛内前来参会的台胞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支持。
“有这么好的平台可以让两岸人民沟通交流,这是多少人努力才得来的成果。”徐慈莲说。
虽是第一次受邀参加论坛,但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的徐慈莲多年来经常往返两岸,在大陆有许多朋友。“一些台湾民众就是因为对大陆不熟悉,才会产生误解。两岸之间要多走动、交流,才能互相理解。”她说。
58岁的徐慈莲出生于台湾宜兰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她日日听祖父诵读古诗文,看着家中悬挂“天下为公”“为民福祉”两幅匾额,从来都觉得两岸是一家人。“我是中国人,传承的是中华文化。”她说,“有根,花才能生生不息地开放。”
有感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奋斗史,近年来,徐慈莲致力推广发行爱国主题影视作品。她说,多少先烈为了中华民族付出生命的代价,如今台湾一些人却叫嚣“台独”分裂,她“感到很难过”。
台胞逄梦麟,今年也是58岁,是一名教师。得知论坛将要举办的消息后,他第一反应是“太好了”。“我没有丝毫犹豫就决定要来。”他说,“我们在浪涛汹涌的时候‘勇渡’海峡前来,是为了两岸能保有沟通的渠道。这是我的荣幸。”
逄梦麟生长于台湾,但受父亲影响会说一口流利的山东话。父亲当年为抗日而参军,后辗转赴台。两岸恢复交流后,逢年过节,他会陪着父亲回山东老家探亲。
逄梦麟还记得,1989年秋天,他陪父亲回到山东。“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那么多人说着‘熟悉’的乡音。凉爽的秋风里,全是家乡的气味。”而这一次来大陆,也是秋天,很快就到万家团圆的中秋节了。
徐慈莲和逄梦麟自称为“小人物”,但也都觉得“小人物”更应做好两岸交流的“主人翁”。
逄梦麟自觉对两岸交流有一种使命感:“为了同胞利益和幸福,为了民族大义,需要更多人投入到两岸交流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