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厦门特区四十年生动诠释“中国之治”

2020-09-29 15:49:00 来源:经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从150多年前的五口通商口岸,到两岸对抗时炮声隆隆的海防前线城市,到改革开放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再到被习近平总书记盛赞为“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的城市发展变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缩影。四十年来,厦门GDP年均增长15.2%,人均GDP已经突破2万美元,而且曾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厦门特区四十年建设的辉煌成就,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之治”。

  天时:国家赋予特区的先行先试政策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的重要决策,赋予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灵活经济措施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权力。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时指出,“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1994年,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迄今,厦门已经制定了近百部法律法规,为特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数十年来,从经济特区,到出口加工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再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获得了多项国家重量级先行先试政策。四十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大胆尝试,勇闯体制创新关隘,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就拿最近的来说,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设立5年来,累计推出42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93项,有30项“厦门经验”获国务院发文向全国推广。此外,厦门市在社区治理、住房保障、分级诊疗、垃圾分类等一系列民生领域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可复制推广的“厦门经验”。厦门还利用与台湾隔海峡相望的地缘优势,先行先试了诸多对台措施,例如“小三通”、鼓励台企登陆、擢用台籍人士等,对吸引台资以及台湾人才来祖国大陆兴产置业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这些政策在为改革开路的同时,也为厦门带来了丰厚的红利,成为特区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

  地利:沿海近台的区位优势

  厦门特区依托沿海近台的地缘优势,积极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央最初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厦门与台湾的特殊地缘关系,赋予厦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桥梁”作用。2001年开通的厦金航线,被誉为两岸民众往来的“黄金通道”,厦金“小三通”直航,是两岸海上直航中断50多年之后的历史性突破;两岸“大三通”开启后,厦门水到渠成被列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率先实现“大三通”的口岸之一。此外,厦门还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丝路海运”核心区优势,将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结合,支持“丝路海运”班轮与闽台海空航线、中欧班列对接,成为全国唯一实现“海丝”和“陆丝”无缝对接的城市。截至目前,厦门已开通中欧、中亚、中俄班列线路,可达欧洲及中亚地区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据厦门海关统计,2019年厦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合计2021.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4.4%,占同期厦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1.5%。厦门特区把临海近台的区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人和:闽南人勇立潮头的敢闯敢拼精神

  厦门特区面海而生、向海而兴,定居在厦泉漳一带的闽南人对海洋非常亲切。自古以来,海洋贸易和捕鱼的巨大不确定性,铸造了闽南人强烈的冒险精神以及有闯劲的闽南文化。历史上,一批批闽南人勇闯南洋,事业成功之后,亦不忘造福桑梓,体现了闽南人在积极向外寻求拓展的同时也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今天,嘉庚精神已经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厦门特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海外侨胞踊跃回乡投资兴业,为特区建设带来第一桶金。闽南文化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既大力吸收了海外华侨带回的南洋文化,也吸引了一代代“新厦门人”来到这里扎根融合,创业发展,和“老厦门人”一起构建出厦门兼容并包的特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中的歌词,既透露出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为特区建设注入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厦门特区勇立潮头、锐意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

  四十年沧桑巨变,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使厦门完成了从一座海防前线小城到国际化都市的华丽转身;四十年筚路蓝缕,跑出了特区建设的“厦门速度”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治理范式;四十年对外开放,厦门已经与世界融为一体,成为“世界之厦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厦门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秋彬)

责任编辑:王冰姿
新闻关键词:经济特区自由港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