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丰收中国,希望田野的最美画卷

2020-10-04 09:59: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南到北,一幅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铺展开来:

  华北平原笼上“青纱帐”。在山东夏津县郑保屯镇生态农业示范田,种粮大户黄勤勇信心满满:“玉米棒穗多,籽粒抱得紧,又是一个丰收年!”

  黑土地铺上金地毯。在吉林省和龙市龙城镇清湖村,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村民常利臣面露喜悦:“瞧,一株稻穗足有160粒,今年高产稳稳的!”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指明了方向。

  亿万农民辛勤耕耘,换来沉甸甸的收获:今年夏粮总产再创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何止粮食?你看,新疆的葡萄翠绿,湖北的莲藕白壮,陕西的苹果脆甜,内蒙古的羊只肥美……“庆丰收 迎小康”,大江南北,丰收号子唱起来,民俗秧歌舞起来,农家美食摆起来。这是五谷丰登的欢歌,这是欣欣向荣的胜景,这是亿万农民迈向全面小康的铿锵脚步!

  品丰收味道——

  辛勤的汗水,香甜的果实,抗疫抗灾闯难关,今年的丰收尤为来之不易

  丰收的味道是什么?

  “甜甜的,香糯的!”种粮大户葛德君在田间搓下几粒玉米放在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说。

  “皖北粮仓”绿浪翻滚,丰收的镜头定格在安徽亳州市大杨镇聂桥村,葛德君底气十足地说:“瞧,今年的玉米籽粒饱满,亩产上1100斤,稳稳的。”

  “220亩地,一季麦子一季玉米,今年下大力气啦,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葛德君坦言,春耕受疫情影响,缺人工、缺农资,难题不断。关键时刻,政策“组合拳”让他吃下定心丸:开辟绿色通道,化肥送到地头,农机开进田间,算夏收账,每亩小麦增产100斤。

  秋种同样不轻松。“刚点上玉米,雨下个不停。”葛德君说,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去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沟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再加上农业部门及时组织,大家伙一起抢种补种,最终有大水无大灾。

  “大账算下来,小麦加玉米,亩产超过了1吨,咱也为‘饭碗’做贡献了,累点也值!”葛德君感慨。

  走进“中原粮仓”,广袤的田野遍地金黄。

  丰收的味道是什么?

  “咸咸涩涩的,苦尽甘来啊!”河南柘城县袁庄村种粮大户张百深最有体会的是汗水的味道。

  “今年种粮过了好几关。”张百深说:“年初,担心疫情耽误农时;到小麦拔节时,又遇上‘倒春寒’;后来,又碰上病虫害。但是,好政策接连不断,一拨拨农技专家进田,农机服务、统防统治,让咱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算丰收账,张百深格外高兴:大灾没减产,260亩地能打50多万斤粮!

  镜头向南,在四川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兴农家庭农场,清水绕田,鱼戏田间。

  “闻稻花香,品生态鱼,一亩地有两份收入,你说丰收的味道美不美!”农场负责人黎可学说,年初,农场提早备好种子和鱼苗,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对接商超,黎可学尝到了稻鱼共生的甜头。

  回望田野,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击严重洪涝、虫口夺粮,今年的丰收尤其来之不易。

  丰收背后,是一项项强农政策的有力支撑,投入加力,补贴给力,超过2200万台套农机具战春耕,各级财政安排小麦病虫防控资金超16亿元;丰收背后,是亿万农民的辛勤汗水,320万农机手带动一家一户,迎朝霞、顶烈日,奔波田间,拼搏出累累硕果。

  这个金秋,让我们礼赞丰收,礼赞农民!

  看丰收成色——

  直播成“新农活”,绿色是主旋律,从卖得出到卖得好,丰收年也是增收年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最关键。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丰收的意义不同寻常。

  果园里橙香扑面,直播间里“红心”满屏,一根网线,让脐橙从枝头直连餐桌。

  “来了2000单,马上发货!”湖北省枝江市桔缘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代年忙活着,说起直播带货的战果,非常得意:“电商真厉害!一天超过3万单,能卖出5万公斤脐橙,销售额累计超过6000万元。”

  回想几个月前,周代年不敢想,“脐橙上市遇上疫情,几十万斤的果子压在仓库里,真是愁啊!”

  电商助力湖北、消费扶贫、金秋消费季……一系列精准帮扶,为柑橘找到出路,周代年的眉头舒展了:“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成了‘新农资’,咱跟不上潮流不行了。”

  直播打开销路,更打开了思路。市里一项项举措化危为机,政策及时跟进,对接平台、组织培训,让电商从“一时火”变成“一直火”。周代年坦言,合作社网上销量超过90%,“增产又增收,879户社员的口袋更鼓了!”

  不仅仅是农产品电商,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绿色”底色,土地生“金”。

  “没错,大米18元一斤!”跳上车,顾不上洗手,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光跃在物流单上签好名,笑容舒展。

  郑光跃的底气来自绿色大米,“我们这里光照充足、土壤富硒;鸭子吃虫,不用农药,全程有机种植。”大米“穿”包装、起名字,经过质量检测,走进大超市,公司发展有机水稻面积500亩,今年总产量可达20万公斤。

  绿色成了农业生产主旋律,全国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万个。

  紧密利益联结,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现代产业链。

  采摘、包装、过磅、装车,江西万安县高陂镇泗源村宋建冬笑着说,“加入合作社,产量和收入有了保障,今年采摘2万斤,收入6万多元!”

  万安县橘树漫山,村民家在林中住,人在果园忙,过去果子没少摘,可价格上不去。村里成立绿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改种优质品种,推广绿色种植,带着果农一起闯市场。合作社理事长邓兰云说,“合作社发展井冈蜜柚、南丰橘3000多亩,每年可为贫困户销售果品30多万斤。”

  丰收年也是增收年。“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从卖得出到卖得好,农民收入连上新台阶,农业的后劲更强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掂掂丰收的成色,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田野里一个个产业拔节生长,鼓起了农民“钱袋子”,脱贫质量更高了,小康成色更足了。

  农民收获的不只是甜蜜蜜的果实,更是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掂丰收分量——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粮食丰收靠什么?

  “一靠耕地,二靠科技。”河南滑县万古镇杜庄村杜焕永种粮底气十足,流转2000多亩,托管5000多亩,这位当地有名的“田保姆”,说起粮食头头是道:“今年春旱,小麦没受啥影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沟渠连通,机井、出水口就在田头,浇地刷卡,一点也不费事。”

  杜焕永感叹,如今种地已告别“靠天吃饭”,植保无人机、四驱型机动喷药车、北斗激光平地仪,这些年合作社购置不少“神器”,从种到收机械化“一条龙”,“效率高了,成本降了,就拿喷药说,飞机一天能作业300多亩,顶几十个人工,花销能省一半以上。”

  在滑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1000多条水渠、3万多眼机井,保障耕地用水,138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今年滑县小麦产量100万吨左右,玉米种植面积达128.5万亩。

  各地持续重农抓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基础更牢了,“身板”更壮了。

  藏粮于地,“饭碗田”有劲了。近年来,我国每年推进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靠着高标准农田,我家160亩水稻扛过了洪涝灾害。”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村种粮大户李炳如说,“稻田能及时排出水,避免水稻淹泡,不仅提升了抗灾能力,平均亩产还增加了50斤。”

  藏粮于技,农民用上“金扁担”。在四川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崇仙境村,一场陆空联合作业正在开展,收割机奔驰而过,把一株株水稻“吃”进肚里,无人机紧跟其后,油菜籽均匀撒入。“水稻归仓,油菜下地,村里这300亩地全走订单。”崇仙境村党支部书记李桂林介绍。

  不仅仅在顺庆,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为丰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大国粮仓根基稳固。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出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们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定能迎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又一个丰收!

责任编辑:张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