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非终点 协作迎来新起步
从江南佳丽地到秦楚咽喉关,扶贫协作把江苏南京和陕西商洛联系在一起。
1996年,苏陕两省签署挂钩及扶贫开发协议,确定南京与商洛开展挂钩协作,宁商携手扶贫攻坚的帷幕正式拉开。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两地携手共进的目标更加笃定。通过持续不断地送人才、送资金、送产业,南京对商洛开展了全方位的帮扶工作。
2017年以来,南京先后选派优秀党政干部34人次、专业技术人才411人次到商洛挂职帮扶,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8.3亿元,先后帮助商洛实施产业发展、就业扶贫、村集体经济、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7大类500多个项目,助力商洛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6年年底的39.88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1.5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8.68%下降到1.03%。
2020年2月27日,商洛传来好消息:洛南县等6个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商洛市7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2018年4月,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携手共建的金鸡扶贫产业园建成运营,这是新一轮苏陕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建成的陕西省第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资料图片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
柞水县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青山绿水间,连绵的木耳大棚向山脚延伸,一眼望不到头。小小的木耳,如星火燎原,已发展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柱。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县考察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肖青松是木耳种植户之一,也是金米村木耳生产组组长。“我们村种木耳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村民们也有一套种植木耳的‘好手艺’,但过去只是零敲碎打,不成气候。”肖青松告诉记者,几年前,他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老小的生计都要靠他在西安的建筑工地打工来维持,每年最多也只能挣到两万元。
2017年,新一轮的江苏与陕西扶贫协作,点燃了肖青松和金米村人的脱贫梦。在江苏陕西两省的统筹规划下,南京市高淳区与柞水县结成对口扶贫协作“兄弟”。当年11月,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入驻柞水,3个月时间里,联络组跑遍了柞水的山山水水。“柞水种植木耳有基础、有前景,缺的是先进技术、规模种植和资金投入,小木耳上可以做大文章。”走访结束,联络组组长杨宏玉当即决定将木耳产业作为柞水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说干就干,缺什么补什么。2018年起,江苏扶贫协作资金开始注入柞水木耳产业,率先助力5个年产2000万袋菌包生产线基地建设。联络组还特地从南京请来了食用菌专家,把最顶尖的技术团队嫁接过来,强链、延链、补链,土特产有了产业链,柞水县木耳种植走上了规模化。
宁商外贸服饰产业园服装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为确保贫困户受益,联络组还在金米村推行“借棚还耳”,即将木耳大棚或地栽木耳借给贫困户管理,由合作社免费向贫困户提供木耳菌包并进行技术指导,贫困户自己打孔、挂袋、采耳、晾晒、交耳,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大棚有人建、菌包有人送、技术有指导、木耳有人销,村民只要投入劳力,就可以在家门口挣钱。天大的好事啊!”2019年,肖青松种了3万多袋黑木耳,两季下来纯收入四五万元。“两棚木耳,胜过打工两年!”
如今,类似的木耳产业在柞水县共有16个,均受益于苏陕扶贫专项资金。2017年以来,江苏累计投入苏陕扶贫协作资金7330万元,带动全县44个村建立吊袋和地栽木耳扶贫基地,柞水木耳由传统的松散式种植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将近7000户农民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2019年,柞水木耳入选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柞水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科技助力 特产飞出大山
“这板栗个头可真大!”“核桃带着青皮,很新鲜!”……9月6日,第五届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优质的商洛特产吸引了大量南京市民前来抢购。
“以前就听说镇安板栗很有名,刚刚试吃了几个,每个都很甜。”南京市民孙女士开心地向记者展示着刚从展销会上购买的两袋栗子。镇安板栗产自“中国板栗之乡”商洛市镇安县,曾有着“贡栗”的美称。过去,由于种植方式粗放,板栗只有指甲盖大小,产量低,经济效益也有限。
东西部扶贫协作行动开展以来,南京市浦口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引入无锡卓感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出智慧农业板栗溯源体系软件系统,精确监控、精准滴灌每一棵板栗树,将过去分散在山岭上的板栗集中化管理,在镇安建成了600亩板栗标准化示范基地。
乘着科技的东风,板栗的亩产量由过去的50斤跃升为100斤,品质也大幅提高,每斤售价可达8元至10元,是过去的两倍。
有了优质的农产品,还需要好的销售渠道,通过构建“电商销售+实体店销售+政府采购+爱心礼包”四位一体的销售模式,3年多来,在浦口区的助力下,镇安板栗在南京的销售额已突破100万元。
2020年,浦口区对口帮扶镇安县联络组还策划了“我在秦岭有棵树”认购活动,在金钟村板栗基地挑选了1000棵20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行在线认领和可视化销售。认购人可通过手机App随时监控板栗成长过程,当年便能收到10斤以上的鲜板栗。
宁商协作帮销、电商平台促销、品牌创建营销……随着消费扶贫模式的多样化,一袋袋板栗、一筐筐木耳飞出秦岭“深闺”,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据了解,2017年以来,南京共帮助商洛销售特色农产品1.05亿元,带动近万贫困人口增收。
知识赋能 兴教育促就业
9月开学季后,沉寂已久的宁洛幼儿园重新迎来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所坐落在商洛市洛南县的幼儿园也是宁商共建的成果——它由洛南县政府出资、南京市江宁区政府援建。建设伊始,就有很多家长前来咨询。2018年首次招生,360个名额瞬间满员。
扶贫先扶智,扶智需强师。“近几年每年暑假,南京市教育局都会组织相关学科名师专家成立送培团,赴商洛市和下属县区多个培训点,开展专题讲座。”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南京名师专家累计培训商洛教师16000多人。
南京的名师专家走进商洛,商洛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奔赴南京进行跟岗培训。通过跟岗、听课、观摩、研讨等方式,共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
3年来,南京市全市教育系统累计接收商洛校长、教师739人次,行政干部381人次来宁培训。为了帮助商洛能够快速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南京市每年还选派多名骨干教师奔赴商洛做好支教工作,与当地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带动学校整体提升教学水平与人员管理能力。
“江苏的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江苏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我们商洛来说是最大的财富!”商洛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感叹。
一手兴教育,一手促就业。在就业帮扶领域,两地携手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举办现场、线上专题招聘会200多场次,大力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为数万名商洛劳动力提供就业洽谈机会,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积极性。
此外,南京市还积极采取“订单式”技能培训和“定向式”劳务输出,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贫困群众最直接、最有效、最稳定的增收主渠道。通过推行惠税免税政策,强化稳岗补贴、交通补贴等政策支持,多渠道引导商洛人到南京就业创业。
近年来,商洛人在南京不仅从事餐饮业,还涉足房地产、建材、农产品营销、医药等行业。2019年3月,南京市出台积分落户新政,一大批在南京创业的商洛农民变成了南京都市人,仅丹凤县在南京落户的就有400多户1000余人。
据悉,围绕协作项目基地、社区工厂,南京开展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帮助商洛解决就地就近就业8533人;依托精准对接东部地区用工需求,已帮助商洛贫困劳动力向江苏转移就业3251人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双方协作新的起步。2020年8月29日,一场备受双方重视的云端会议——深化南京—商洛扶贫协作产业发展推进大会拉开帷幕,两地再次共商宁商扶贫协作产业发展大计。沉甸甸的产业项目合作,将进一步巩固宁商扶贫协作成果,为商洛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