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社会力量保护美丽地球家园——三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中,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世界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不仅展现了大国担当,也用实际行动,传递信心、决心与希望,更面向世界呼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中国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责任,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行动,成绩有目共睹。凝结心血,艰苦努力,我们取得了宝贵经验;面向未来,步履不停,我们还需汇聚全社会力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特别是需要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此,生态环境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
聚焦重点,以加强舆论引导、动员公众参与为切入点,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积极宣传普及相关的气候变化知识,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如每年开展“低碳日”“环境日”等活动,无疑就是一次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大型公众宣传教育,动员地方、行业、学校、社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低碳生活理念落地有痕。
有序推进,以加强知识培训、强化公众教育为重点,近年来,多样化的环境教育行动如火如荼,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念和绿色环保的审美情操。小手拉大手,也带动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公众气候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践行绿色生活。
多方参与,以加强与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同频共振为契机,一方面,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动性,探索建立碳普惠制度推广平台,面向公众传播低碳知识、资讯和产品,为用户的低碳行为提供奖励;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积极创新应用绿色低碳的技术、工艺和模式,支持社会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媒体广泛宣传,使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形成合力。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影响,使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将疫情恢复的过程,变成建设更美好未来的契机。
我们比以往更加迫切地需要向公众讲好生态环保故事,鼓励更多人自觉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
通过积极正面的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最新进展,提升公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知情权,拓展公众参与的形式,引导公众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中来。
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消费文化观,并加快建立起全面支撑绿色低碳消费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政策体系,推动全社会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行胜于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永续发展的空间。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口,唯有团结一心,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方能推进气候治理进程,着眼人类前途命运,给出中国答案,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