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有方 致富有效 鸟瞰各地“脱贫成绩单”[组图]
2020年9月11日,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新农汇“万亩香葱”基地,4000余亩香葱长势喜人,百余名村民在基地采葱、称葱、运葱……据了解,这里的香葱一年可以种三季,全年可以产生8000余万的产值,小香葱热销至上海、广州、重庆等地,供不应求,带动了当地518户、1917名贫困户精准脱贫。周边6个社区,有2888户、12085人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获益。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20年9月9日,鸟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寨乐镇,青山绿水间,近千个鳞次节比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闪耀。这是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该县的红托竹荪种植基地,也是纳雍县产业扶贫的核心产业。近年来,当地政府和市场“两手”同时发力,打造食用菌种植龙头企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寨乐镇通过引进经营主体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改扩建恒大援建945栋大棚,在该镇的革新社区建设易地产业扶贫基地,主要发展以红托竹荪栽培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覆盖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63户9549人。每年贫困户户均可实现大棚租金分红786元。基地平均日用工量达500余人,有效解决全镇在家所有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20年8月5日,记者航拍四川省隆昌市普润镇印坝村稻渔果基地。普润镇印坝村采用“公司+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建成集稻渔基地、柑橘园区、艺术稻田为一体的特色村落。从告别“肥水养鱼”到发展“生态渔业”再到擦亮“金字品牌”,如今,隆昌现代渔业发展实现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尤其是以普润镇印坝村“稻香渔村”为代表的新农村构筑了一幅现代渔业产业发展“新版图”。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20年8月3日一早,嘉陵江四川蓬安县江段,百余头水牛在头牛带领下成群争相横渡嘉陵江。每年4月到10月,在嘉陵江四川蓬安段,每日清晨,上百头水牛渡江觅食,到夕阳西下时,牛儿游回来,形成“百牛渡江”的生态奇观,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旅游观光,有力地拉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蓬安县走上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优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文旅促脱贫也成为了当地脱贫攻坚的一把利器。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20年8月2日,记者航拍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板凳垭村,绿色的大地在弯曲的道路和鱼塘点缀下,仿佛一张“笑脸”。该村的“果海酒村”集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田园民宿、儿童游乐以及酒文化于一体,深受游客青睐,特色乡村旅游也成为了该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顺庆按照“全域旅游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旅游农业,不断深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富民强村之路。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20年7月31日,记者在广元市朝天区某处拍摄到,在险峻复杂的地形中,广元数条公路蜿蜒向前。70年来 广元交通由蜀道难蝶变为蜀道畅,不但打通城市“大动脉”,而且疏通了乡村“毛细血管”。2020年,广元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达到570公里。通过高速公路实现市主城区与所有县区的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一环、二横、五线”的高速公路网。乡镇和建制村实现了100%通油路或水泥路,油路到乡、硬化路到村,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建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19年9月22日,弯曲连绵的乡村公路把美丽村寨连接起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全国著名的农村改革试验区,这里有生态茶园60万亩,是贵州第一茶县。近年来,湄潭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715公里,农村公路占92.4%。 湄潭县交通局副局长唐芝能介绍,湄潭县目前修建村道1609公里、组组通公路648公里,窜寨路1410公里。通村路、通组路建设,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大山里的致富之路。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19年9月17日,记者航拍有名的红军村华屋新貌,2014年初,华屋人从右侧低矮的土坯房搬入了整齐明亮的楼房。 华屋是江西瑞金市的一个自然村,是有名的红军村。过去的华屋楼房低矮,房间昏暗,被称为“土房子,破窗子,黑屋子” 。 近年来,华屋人再次发扬革命精神,向贫困宣战,据统计,2015年以来,华屋先后发展了油茶、毛竹、果蔬、蜂蜜等产业,相继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36户贫困户增收两万左右。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19年7月12日,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脐橙产业扶贫基地绿色盎然,一颗颗整齐栽种的脐橙树为丰收规划了美好的蓝图。从2012年开始,当地某水果企业在信丰县安西镇流转土地1000多亩,建设了脐橙产业扶贫基地,并吸纳当地村民加入合作社一起种植脐橙。通过与贫困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县多个乡镇形成了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局面,带动了周边几百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19年7月6日,吉林省延边州,长白山北麓汪清县,成片的木耳蓝白色菌包基地在连绵的青山环绕下,像是一条宽阔的长河。该县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近年来,该县凭借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木耳产业,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和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铺设了一条康庄的脱贫之路。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19年7月4日,记者拍摄的陆家村新貌。2016年以来,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和迷仁村村民集中安置上楼,就地实现城镇化,打造出有名的“陆家模式”。所谓“陆家模式”,源于陆家村和长春新区一次实力悬殊的合作,一个是国度级贫困县里的贫困村,一个是国度级新区,一个缺钱,一个缺地,在一项土地新政的催生下结成“生长配合体”。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易地搬迁。村民凭借社区工作、土地分红等多种模式获利。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19年4月28日,从高空俯瞰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的变化,左侧新房鳞次栉比。当地退伍回乡的翟政娇带领周边村民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让残疾人贫困家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在致富的浪潮中掉队;让因残疾或其他原因留守家庭没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员,成为家庭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原来荒芜的砂地再次利用,依次种植了当地传统 “和尚头”小麦、自主研发的“小金瓜”南瓜、外地引进的油牡丹,让贫瘠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