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新的时代课题催生新的思想理论,新的思想理论破解新的时代课题。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必将有力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一、科学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远考量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大势的战略智慧。
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着眼长远、把握大势,以辩证思维看待这一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继续发展具有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创新能力、农业基础、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有一些短板弱项。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来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这些新情况表明,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事实和内在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顺应这一趋势的积极作为,需要通过深层次变革来加快这一趋势和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来顺应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的客观要求,我们就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悉心体悟,努力把握其中蕴含的精髓要义和基本要求。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要加快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还要认识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近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逆风。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推进对外开放中,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同时,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改善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三、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思想之花只有扎根实践沃土,才能结成丰硕之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从提出伊始,就彰显出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巨大价值,为新时代中国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切实把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不断挖掘内需潜力,实现中国与世界市场、资源的更好联通,推动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在战略上布好局,也在关键处落好子。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要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强斗争本领,拓展政策空间,提升制度张力,通过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刘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