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抚顺赫图阿拉村:民俗文化游激活这里的绿水青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畅
“观自然风光、品历史人文、住茅草民宿、吃满汉全席,还可体验农耕乐趣,享受采摘的喜悦……”11月17日,记者来到辽宁抚顺市永陵镇赫图阿拉村,从茅草屋中迎出来的村委会书记罗天成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说,来到我们村,你能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田园生活。
赫图阿拉村地处辽宁抚顺东部山区,是长白山余脉下的一个古村落。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曾经,村民们还只能依靠传统种植方式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全村628户人家,有25户低保户,64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年来,赫图阿拉村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满族民俗文化,依托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清永陵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赫图阿拉城在村内的优势,大力发展满族特色文旅产业,逐步将小山村打造成“中华满族第一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努力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展示民俗特色发展文化旅游
赫图阿拉村村委会制定了以满族民俗文化为核心、开发满族特色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规划,因地制宜打造“龙头企业+农户联动”的创新模式,注资设立了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二产支撑旅游做强,三产融合旅游延展。
“我们先后建成了中华满族民俗风情园、满族历史博物馆、旗袍博物馆、人参博物馆、前清历史博物馆和满族民俗博物馆。”罗天成告诉记者,中华满族民俗风情园,是我国目前唯一展示满族民族发展历史的综合性游览区。五处博物馆从历史文化史料展示、古董的陈列到民俗的介绍以及活态的体验,让游客可以全方位感受满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赫图阿拉村打造的“满族农庄过大年”,已成为辽宁省冬季旅游品牌中的佼佼者。去年,该活动吸引各地游客超过35万人,创造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过千万元,形成了北方冬季旅游的新热点。随着旅游升温,“满族地秧歌”“满族剪纸”“满绣”“八碟八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衍生品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一度沉默的小山村渐渐沸腾起来,村民们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丰富游客体验探索深度乡村游
为了让游客能留下来深刻感受乡村生活的舒适,赫图阿拉村探索修建特色民宿,通过先租赁后入股的方式盘活村民的闲置房产。前三年村民是房东,三年后村民以房入股,参与公司的利润分成。80多岁的建档立卡户袁振祥把居住房屋租给村里,每年租金收入8000元,加上两个合作社的分红,年收入达到了26604元。
赫图阿拉村的民宿,以清代四大功臣家族的四合院为原型,打造功臣府邸特色民宿,将满族特色庭院、满族火炕、满族四大怪等民俗元素与满族建筑紧密融合,一户一品一特色的精品民宿实现了众多游人从一日游到两天一夜游的升级。今年,在村委会的努力下,村里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建起“猎户家”和“渔民家”,为已有的满族民宿群落增加了新的亮点。如今,赫图阿拉村年接待游客110万人。
旅游业的发展也加快了赫图阿拉村的土地流转,传统单一的大田作物耕作转变成了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村里先后创建了御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启运湖生态园、黑木耳产业基地、水稻深加工等产业。1000多亩的药园产值逐年递增,效益十分可观;景区周边近600亩的李子园,吸引了不少前来买苗和订购的客商。
美丽乡村引人才回归
全村接通了上下水、路灯,铺上了柏油马路,家家户户旱厕全部改为水厕,WiFi信号全覆盖……赫图阿拉村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在2016年率先开展了“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通过几年的努力,赫图阿拉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垃圾分类常态化运行,村民爱家园、讲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已养成。
几年来,全村经济稳步发展,村民收入显著提高。除去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全村3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有的老乡参与村里的秧歌演出队;有的老乡参加村里的满族文化展演团。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上演数场实景民俗表演,参演村民就达115人,此一项每年每人收入5000元以上。2019年,赫图阿拉村人均年收入已达3.22万元。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77人全部脱贫,人均收入8689元。
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几十年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归乡创业。“以前东奔西跑去打工,一家4口人相聚难上加难。现在服务游客家门口创业,一家人一起回家过上了富足的日子。”经营农家乐的韩富贵请记者参观他的旅游项目时说,“我们要守住这绿水青山,要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自己的美丽乡村。”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2日 03版)